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換季就頭脹、頭痛、偏頭痛?中醫師提出改善方法,跟著做痛不再來

Heho健康

更新於 10月15日07:10 • 發布於 10月15日06:33 • 黃慧玫

季節交替時,許多人都會出現頭痛、頭脹或偏頭痛的情況。這種「換季頭痛」往往與氣候驟變、氣溫忽冷忽熱、空氣濕度改變,以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有關。

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表示,在西醫觀點中,換季頭痛可能與血管收縮擴張、過敏反應或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中醫則更重視「正氣不足」與「外邪侵襲」之間的平衡。

「頭者,諸陽之會」,頭部經絡、氣血匯聚,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換季之際,氣候多變,尤其是「風」邪最為活躍。風性善行、善變,容易上擾頭目,引發頭痛。若風夾寒、風夾熱或風夾濕,則頭痛的性質與伴隨症狀各不相同。

對症下藥!換季頭痛分 6 證型

徐瑋憶指出,人體氣血運行於經絡,供養腦竅。若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則腦竅失養,容易出現頭痛。換季時氣候驟變,體內陽氣升降失常,氣血運行失衡,頭痛便更為明顯。換季頭痛可分為幾種證型:

風寒頭痛

  • 症狀:頭痛如裹,怕冷,遇風加重,伴隨流清涕、咳嗽或發熱。
  • 舌象脈象: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常用方藥:川芎茶調散(川芎、荊芥、防風、薄荷等)。

風熱頭痛

  • 症狀:頭痛較劇烈,伴隨發熱、口渴、咽喉紅腫,目赤。
  • 舌象脈象:舌紅苔黃,脈浮數。
  •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痛。
  • 常用方藥:桑菊飲加減(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等)。

風濕頭痛

  • 症狀:頭重如裹,昏昏欲墜,天氣陰雨加重,常伴四肢沉重。
  • 舌象脈象:舌苔白膩,脈濡緩。
  • 治法: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 常用方藥:羌活勝濕湯。

肝陽上亢型

  • 症狀:頭痛眩暈,兩側或顳部跳痛,急躁易怒,伴耳鳴、失眠。
  • 舌象脈象:舌紅苔少,脈弦數。
  • 治法:平肝潛陽,清熱安神。
  • 常用方藥:天麻鉤藤飲。

氣血不足型

  • 症狀:頭痛綿綿,勞累後加重,伴面色蒼白、心悸、倦怠。
  • 舌象脈象:舌淡,脈細弱。
  •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止痛。
  • 常用方藥:八珍湯。

腎虛精虧型

  • 症狀:頭痛反覆,記憶力下降,腰膝酸軟,耳鳴。
  • 舌象脈象:舌淡或紅少苔,脈細弱。
  • 治法:補腎填精,養腦止痛。
  • 常用方藥: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

緩解頭痛!針灸治療通經絡、和氣血

徐瑋憶強調,中醫治療換季頭痛,除了可透過辨證論治使用中藥方劑外,也可使用針灸療法。透過針灸治療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緩解頭痛有良效。常用穴位包括:

  • 頭痛急救穴:太陽、合谷、風池。
  • 偏頭痛:率谷、懸顱、印堂。
  • 虛證頭痛:足三里、三陰交。

徐瑋憶提到,換季頭痛雖常見,但若能從中醫「治未病」角度切入,在平時就開始注重體質調養,保持氣血充盈、臟腑平衡,就能提高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若頭痛頻繁發作,或伴隨視力異常、嚴重噁心嘔吐等症狀,則需及時就醫,以排除偏頭痛、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可能性。生活上也要注意,換季早晚溫差大,應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尤其是頭頸部要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風。

此外,睡眠不足會使肝陽更易上亢,頭痛加重。建議每天在固定時間就寢,保證睡上 7 小時;適度運動、深呼吸與冥想,有助於疏肝解鬱,減少壓力引起的偏頭痛;平時應避免過多咖啡因、辛辣、酒類,以免助火生熱,加重頭痛。

諮詢專家:初鳴堂中醫診所 徐瑋憶中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夏天也會突發心血管疾病!中醫教你多食酸味食物助「養心」

「雨水」時節鼻過敏頻發作?中醫師提醒:調養脾胃能改善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勿輕忽「攝護腺癌」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資料,攝護腺癌在台灣我國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三立新聞網
02

久坐4小時風險飆77%!最新研究曝「3習慣」最傷心臟 很多人全中

三立新聞網
03

她幫夫簽放棄急救,卻被全家人指責、在葬禮上被當空氣!醫嘆:活著的人竟這般沉重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年奪逾千條命!醫提醒胃癌早期無症狀,出現「5徵兆」:食慾不振、上腹悶痛...快做檢查

良醫健康網
05

它是超級堅果!補腦、降血壓血脂、防糖尿病 還能抗癌

三立新聞網
06

血管堵塞元凶非油脂!醫揭「精製澱粉、糖」才是真兇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