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他們肌無力到難吞嚥、難呼吸 重症肌無力盼早日給付新型生物製劑

今健康

發布於 04月22日22:58

肌無力患者全台約有6,000位,約8成可透過治療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於「難治型」,經治療仍容易反覆發作、難以穩定控制。其中,更有逾50位患者病情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治療,期盼政府能正視這群高風險病友。

重症肌無力影響4大系統
眼睛、四肢、吞嚥、呼吸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說明,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

重症肌無力主要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4大系統,台灣多數病友初期為「眼肌型」,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視力模糊等症狀,約3-5成在2-3年內會進展為「全身型」,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

#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 #生物製劑 #呼吸困難 #吞嚥困難

重症肌無力治療仍易復發
盼早日給付新型生物製劑

葉建宏理事長表示,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大力丸(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

雖然肌無力如今或許不再是「重症」,但無疑仍是「難症」。一來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延誤診斷。二來病情反覆不定,易有「三失」困境,包括「失勞」無法工作、「失志」情緒低落,「失能」需要照顧。

不少國家將其列為罕見疾病或難症,但台灣尚未納入罕病保障範疇。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多國,已將4大類獲准治療重症肌無力的生物製劑納入保險給付,能有效改善病程、降低惡化風險、恢復生活功能。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也建議台灣接軌國際趨勢,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改善難治型患者的長期病程。

#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 #生物製劑 #呼吸困難 #吞嚥困難

他們重症肌無力正嚴重影響生活,
盼健保優先支持看見少數人們!

43歲的案例Kathy,6年前發現眼睛閉不緊,原以為是顏面神經失調,就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隨病情惡化,嘴巴無法閉合,連進食、喝水都難,甚至漸漸不敢與人交談,工作支撐半天就會體力透支。藥物治療穩住病情但仍反覆發作,也因頻繁請假回診而遭裁員。

遺憾的是,新型生物製劑迎來曙光之際,她卻因確診早期肺癌,無緣參與臨床試驗。後續又感染肺炎病情急轉直下,需插鼻胃管進食,插管輔助呼吸,仰賴高劑量類固醇與洗血急救,才勉強穩住病情。

不只Kathy,全台仍有數十位難治型病友如同Kathy,現行治療已無法有效控制。他們多處於職場與家庭責任階段,若能及早穩定病情,不僅可提升生活品質、降低醫療支出與家庭壓力,並能早日回歸職場、家庭。醫學會建議,健保應優先支持這些逾50名有嚴重迫切治療需求的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穩定控制病情,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落實健保精準與效益導向的照護政策。

重症肌無力病友別放棄
積極治療、團體支持盼曙光!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加入團體汲取支持。也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少數人未被照顧的病友,將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納入健保治療的保護傘下!

#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 #生物製劑 #呼吸困難 #吞嚥困難

《延伸閱讀》

.莫名眼下垂、大小眼、複視?小心肌無力症,異常症狀速至神經科!

.眼下垂、大小眼未必是眼病變!她轉診才知「肌無力」,3症狀速掛神經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