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美國藍莓產品驗出李斯特菌的影片?影射進口台灣的錯誤訊息
網傳「藍莓驗出致命的李斯特菌」訊息和影片,並提到「台灣的藍莓如果是美國進口的」的說法。經查證,根據美國 FDA 官網的公開資訊,該批有問題的產品只運送到北卡一家下游客戶、尚未流入零售系統,而臺灣的邊境檢驗不符合資料中,美國藍莓最近一次的不符合紀錄為 2023 年 5 月的微生物 A 肝病毒污染。傳言影片訊息為部分易誤導、部分錯誤的資訊。
網傳藍莓驗出李斯特菌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藍莓驗出致命的李斯特菌 台灣的藍莓如果是美國進口的,那可能……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美國 FDA 已從北卡召回 1.2萬鎊
傳言提到「美國藍莓產品中檢測到李斯特菌污染,FDA 緊急將召回等級提升至最高」。MyGoPen 查詢 FDA官網,提到「產品已運送給北卡羅來納州的一位客戶,但尚未到達零售店」(Product was shipped to one customer in NC and did not reach retail stores.)
MyGoPen 查詢網路上的相關訊息,《今日美國》於 2025 年 7 月 3 日報導「12,000磅藍莓因李斯特菌污染風險被召回」,提到:
(1)被召回的 1 萬 2 千磅有機藍莓是由位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 Alma Pak International 生產,因例行檢測發現工廠內存在李斯特菌污染,被召回被召回的批號為13325 G1060、13325 G1096。
(2)李斯特菌是一種能在冷藏條件下生存的細菌,常見於未煮熟的肉類、乳製品、以及某些蔬菜和水果中。
(3)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例如 HIV 陽性者、癌症患者,以及孕婦及新生兒,嚴重的李斯特菌感染情況包括導致孕婦流產、死產、早產,也可能危及新生兒生命。
(4)潛伏期從幾天到幾周不等,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脖子僵硬、混亂或失去平衡、抽搐、腹瀉或其他腸胃不適,感染李斯特菌病通常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二)邊境檢驗資料庫美國總共 3 筆 從未有李斯特菌
MyGoPen 查詢臺灣食藥署的公開資料,2018年因澳洲、南非爆發李斯特菌感染案件,衛福部曾公開宣導「蔬果洗淨,肉類熟食,預防李斯特菌感染」,提到:
(1)李斯特菌廣泛存於自然界中,常發現於土壤、腐生植物和許多哺乳動物的糞便中,易受污染的食品包括水果、生菜沙拉、即食食品、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
(2)瓜果類生長或採收時可能和土壤接觸並受污染,且表皮較粗糙的水果易藏污納垢,應澈底刷洗乾淨後再行分切。
(3)飯前、便後及處理食品前應澈底洗手雙手,生熟食分開處理以免交叉污染,
(4)蔬果類產品通常不經加熱食用,所以不要生食有損傷的蔬果,水果切開及產品製備後應即早食用;而肉類等產品應澈底加熱。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2023 年 12 月時因美國於速食店奶昔、桃子、李子和油桃等水果中檢出李斯特菌,所以臺灣食藥署邊境檢驗針對這 3 項進口水果增列李斯特菌檢驗。而 MyGoPen 也上網「邊境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平台,在「產品名稱」欄位中以「藍莓」查尋,從 2022 年 2 月第一筆資料開始,至今共有 18 筆不符規定的紀錄,其中 16 筆為鮮藍莓,日本佔 6 筆、秘魯 4 筆、美國 3 筆、中國1 筆、智利 1 筆、加拿大 1 筆,美國的鮮藍莓分別是 2023 年 5 月的微生物 A 肝病毒污染,以及 2023 年1月的農藥殘留問題、2022 年 8月也是農殘問題。
由上述美國的公開資料可知,此次出問題的藍莓還在美國的客戶端就已召回,而由臺灣的邊境檢驗資料也可知,目前並未檢出不合格藍莓。傳言說「台灣的藍莓如果是美國進口的,那可能…..」,其中提到美國召回藍莓事件,卻不提美國已完成回收,這個部分為易誤導的說法;而其中提到「台灣的藍莓如果是美國進口,可能…..」,則為影射、未經查證的描述。
食藥署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認識李斯特菌,避免潛在風險!
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提到美國藍莓驗出李斯特菌污染、FDA 發出召回,並影射臺灣的藍莓「如果從美國進口」,但根據美國 FDA 的公開聲明,出問題的產品只運送到北卡的一家客戶而已、尚未流入零售系統,而臺灣的邊境檢驗資料也顯示,近期並無美國鮮藍莓的檢驗不符合紀錄,傳言為部分錯誤、部分易誤導的資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