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輝健康因素請辭原因曝!肝臟結節是癌前病變?醫揭肝癌三部曲
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宣布因為「健康因素」請辭竟然是真的!大家都以為這是他「被下台」的藉口,結果傳出他8月初赴台大醫院健檢,近日收到報告,發現肝臟附近有異常,醫師評估為癌變徵兆,因此請辭休養。
8/25有民眾在台大醫院遇到郭智輝,他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證實因健檢發現肝臟異常,他昨日是去接受正子斷層造影(PET)檢查,並透露只是需要時間調養身體,「休息一個月就好」。
有醫師提到郭智輝發現的肝臟結節是「肝臟的癌前病變」,民眾若發現肝臟有結節該如何應對?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王文倫解析,肝臟結節有良性也有惡性,即使是惡性的,因為發現時都很小,所以也都屬於很早期的肝臟癌變,可以根治,不必擔心!
肝臟結節為什麼是癌前病變?
王文倫醫師解釋,所謂的「肝臟結節」,指的就是電腦斷層時在肝臟上發現小黑點。這只是個統稱,不全然代表就是惡性腫瘤。結節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良性常見如血管瘤或結節性增生;惡性則可能是一般人熟知的肝癌或膽管癌。
醫學上著名的「肝癌三部曲」指的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病程。在肝炎到肝硬化之間的過程稱為「肝纖維化」,而癌前病變就屬於肝纖維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惡性結節,還可依程度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
良性還惡性?醫師詳解「揪出」肝結節完整流程
當發現肝臟結節時,首要任務是釐清其性質。王文倫醫師指出,標準的診斷流程如下:
影像學檢查:
通常會先安排「三相式電腦斷層」進行初步判斷。典型的肝癌在電腦斷層下有非常特殊的表現,因為其養分由肝動脈供應,透過顯影劑能清楚區分。若電腦斷層無法明確分辨,才會考慮進行肝臟切片檢查。
抽血檢驗:
會檢測胎兒蛋白等肝癌相關的腫瘤指數,查看是否有升高情形。
評估危險因子:
了解患者本身是否為肝癌高風險族群,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以及近年愈趨普遍的長期脂肪肝。
發現肝結節免驚!早期治療根治率高 醫曝2大療法
王文倫醫師強調,健檢發現的肝結節通常體積非常小,即便確認為惡性,也多屬於極早期,是可以完全根治的。對於這種單一顆的早期肝結節,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根治性療法:
外科切除手術:
直接透過手術將結節切除。
電燒治療(RFA):
若不想開刀,電燒是另一項有效的選擇。這種治療方式傷口小、恢復快,住院天數僅需三至四天,且不需要長時間的休養。
結節不只一顆怎麼辦?多發性結節治療選項一次看
如果發現的結節不只一顆,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王文倫醫師說明,若結節超過三顆且電腦斷層顯示為惡性,會優先考慮「血管栓塞術(TACE)」。
血管栓塞可阻斷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使其壞死。栓塞後再評估效果,若腫瘤數量減少,可再針對剩餘的腫瘤追加電燒治療。
此外,若多顆結節集中在肝臟的同一區域(如左葉或右葉),仍可選擇外科手術將整個肝葉切除,同樣能達到根治效果。
若結節分散在不同肝葉,則優先選擇栓塞治療。對於部分多發性且未轉移的患者,肝臟移植也是一種根治性的選擇,但前提是需要有合適的捐贈肝臟。
治療後並非一勞永逸!定期追蹤是防堵復發關鍵
王文倫醫師提醒,肝結節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因為整個肝臟可能都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密集的定期追蹤至關重要。
B、C肝患者
至少每半年追蹤一次抽血與超音波。
已達肝硬化者:
應縮短至每三個月檢查一次。
惡性結節治療後:
不論是手術或電燒,都必須至少每三個月定期追蹤。
要降低復發風險,根本之道在於控制危險因子。B肝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C肝現在已有根治的口服藥物;酒精性肝炎患者則務必戒酒,這些都能大幅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
為何要用PET檢查?恐非單純揪肝癌
針對前部長郭智輝接受PET(正子斷層造影)檢查,王文倫醫師分析,一般在診斷早期肝癌時,超音波與電腦斷層已相當足夠,相反的,極早期的微小腫瘤在PET上甚至不一定會顯影。
PET的用途通常不是作為第一線的篩檢工具,而是用於評估「分期」,例如確認癌細胞是否有轉移到肝臟以外的其他器官。
因此,若使用到PET,可能是有其他考量,而非單純為了診斷早期的肝臟結節。王醫師也認為,將PET用於一般健檢有點「小題大作」,效益不高。
◎ 圖片來源/TVBS 胡瑞麒攝
◎ 諮詢專家/王文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