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都笑我傻,說賣電車很苦!」新購燃油機車降稅2000元,為何電動機車行笑不出來?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納入購買新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新購燃油機車全面降稅2,000元、小客車貨物稅每輛則減徵5萬元。
其中,新購買排氣量150cc機車並完成掛牌者,除了可以減徵貨物稅每輛2,000元,再加上原先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4,000元,最高可減徵6,000元,修正案確定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優惠延長至2030年12月30日止。
此修正案結果一出爐,引發基層電動機車行激烈的反彈聲音,認為此方案缺乏配套措施,恐重挫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影響台灣電動化轉型的進度。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聲明指出,根據審計部近期公布113年決算報告,報告內點出政府推動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成效不彰,多項預算執行率偏低,電動機車銷售佔比更多年停滯不前。SMAT強調,政府先前高喊「2040年電動機車市售比100%」,卻調降燃油機車貨物稅,缺乏針對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相應配套,恐怕導致市場走回頭路。
「在推動淨零轉型的關鍵階段,透過財稅手段補貼燃油車銷售,將會壓縮台灣電動化的進度,延緩消費市場的轉型。」長期關注汽機車產業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向《數位時代》表示。
專家:電動車稅務優惠仍在,但直接補助才是轉型關鍵
然而,戴志言進一步分析:「單從貨物稅的角度來看,電動車真正的稅務優勢,在於長期以來享有的燃料費及牌照稅減免,而目前政策方向也支持延續這些優惠,因此電動車在稅制上並未被虧待。」
不過話鋒一轉,他點出造成電動機車行反彈的關鍵:「電動機車市場最大的挑戰在於過去以縮小價差的『購車補貼』。這部分經費多來自於地方政府及環境部,能有效降低消費者面對電動車高昂售價的門檻。」然而,近年這些補助因各單位預算編列問題而變得不穩定。
當電動車與燃油車的終端價差不再存在,消費者在現實的考量下,自然會流向購買成本更低的燃油車。戴志言補充,相較於過去需要「汰舊換新」才能取得補助,此次降稅是只要購買新車即可享有減稅優惠,大幅降低了門檻,直接拉低燃油機車的整體購買的成本,增強消費者購買燃油機車的吸引力。
基層電動機車行苦撐多年,提出多贏方案盼政府共感
新北市機車公會三蘆分會會長、鴻寶車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宗寶表示,政府喊出運具電動化時,他第一時間就響應,「同行都笑我傻,說賣電車很辛苦,但我選擇支持政府,賭上身家要跟著政策走。」但電車補助逐年縮水,如今新購燃油機車都能降稅,環境部卻不願意對民眾新購電動機車提供補助。
洪宗寶早年只賣油車,現在「油電皆賣、油電兼修」,表示明顯感受到最近客人走進門市,開口第一句就是:「新聞說買油車降兩千,比較划算啊!」讓他感嘆,「這幾年的市場變化,造成電動機車專賣店一家一家收掉,倒下去的都是最相信政府、最用力投資、最積極轉型的車行,現在卻真心換絕情,這種感覺比什麼都還要心酸。」
嘉義市機車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智慧嘉動力科技總經理陳慶全也提出建議,認為產發署可以運用原本的計畫與預算,增加對基層車行提供「電動機車銷售獎勵金」,達成多贏的效果。
SMAT基於長期對市場狀況的觀察與產業界對話,提出的「電動機車333政策」早已是產業共識,包括經濟部提供機車行銷售電動機車獎勵金3,000元、環境部恢復新購電動機車補助3,000元,以及交通部補助使用者電池資費每月300元。SMAT 呼籲政府即時評估《貨物稅條例》修正對延宕油電轉型的長期隱憂、正視電動機車產業生存挑戰,並盡速加強配套。
各大電動機車廠商回應
對於《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的變化,各大機車廠商也陸續做出回應。
作為台灣電動機車市場的領導品牌Gogoro表示,一直以來支持政府運具電動化之政策,將持續朝向為提升台灣電機車滲透率做努力,未來也希望與政府共同達成落實2050 淨零轉型的目標。
「將電動車當前的銷售困境完全歸咎於燃油車降稅或補助不足,是過於簡化的看法。」在燃油與電動機車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光陽機車董事長柯俊斌則向《數位時代》表示,當前電動機車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使用環境」。他具體指出四大痛點:「電池成本高、重量太重、行駛距離不足,以及換電池相對費時。」
他觀察到,正是這些根本性的不便,導致部分年輕消費族群在體驗後,選擇將電動機車換回燃油車。這種趨勢也直接衝擊二手市場的信心,「現在很多車行根本不願意承接二手的電動機車。」柯俊斌表示這反映電動機車生命週期存在的隱憂。
同樣是機車市場銷售常勝軍的三陽機車則表示,將依照新稅制調整銷售策略與產品組合,強調持續關注市場動態,未來推出符合趨勢的產品與服務,持續優化產品線,確保消費者享有符合需求的多元選擇。
延伸閱讀:Gogoro單月賣不到1千台,市占跌至第5!誰是台灣人最愛機車品牌?圖解Top10銷量
無印良品5年商標戰敗訴,在中國賣毛巾床罩僅能標「MUJI」!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MAGA後遺症!川普關稅新政存隱形危機: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美國物價為何必將起飛?
Z世代職場最難跨過的坎:3年經驗!AI掀起就業困境該怎麼解?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