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

更新於 08月28日13:00 • 發布於 08月28日05:00 • 陳如頤 報導

【NOW健康 陳如頤/特別報導】全民健康保險邁入30週年,這不僅是台灣醫療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個擘劃未來願景的關鍵時刻。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即將於9月1日接任衛福部部長,在回顧健保30年來的輝煌成就,石崇良提到,健保以眾人之力、科技之助,努力守護國人健康,實現醫療平權的理想。面對超高齡社會、新興疾病與國際變局等多重挑戰,健保透過數位轉型,從過往的「疾病照顧」轉向「健康照顧」,為全民建構一個更智慧、更永續的醫療新未來。

▲健保30年來最大的成就體現在其核心價值:以「眾人之力」解決了個人根本無法負擔的醫療費用,特別是高價罕見疾病的治療。(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30年輝煌成就 以眾人之力實踐健康平權

全民健康保險於1995年3月1日正式實施,終結了按職業別分立的保險制度,實現全民納保與健康平權的目標。台灣正式邁入全民健康保險時代,讓人民免於「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惡性循環。

石崇良指出,健保30年來最大的成就體現在其核心價值:以「眾人之力」解決了個人根本無法負擔的醫療費用,特別是高價罕見疾病的治療。這不僅確保了醫療的可負擔性(Affordable),也體現了台灣社會互助共好的精神。他將健保的成就歸納為「3A」價值:可負擔性(Affordable)、可近性(Accessibility)與可責性(Accountability)。

首先是可負擔性(Affordable),確保民眾不會因病而貧;其次是可近性(Accessibility),使人人都能獲得醫療服務,不因偏遠地區而受限;再者是可責性(Accountability),期許民眾珍惜醫療資源並加強自我健康管理,以改善過度依賴醫療的現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可近性方面,健保自開辦之初就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讓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也能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近年來,更搭配遠距醫療技術,強化專科會診服務,彌補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

健保累積的龐大醫療數據已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國家健康資料庫,這不僅是研究疾病的重要工具,更在新冠疫情一役中見證了台灣健保的強韌與實力。

透過數據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健保的投保人數從開辦的1,912萬人成長至2023年的2,395萬人,健保總額預算也從2003年的3,774億元成長至2023年的8,362億元,而民眾滿意度在2024年更達到歷年最高的92%,這些數據都佐證了健保在提升服務品質與民眾信賴度上的卓越成效。

▲1995年,全民健康保險IC卡於澎湖地區推實驗計畫(圖右),於1999年發行921震災健保卡(圖左)。(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應對內外挑戰 從健康老化到智慧分配

台灣社會正面臨超高齡化、勞動人口下降、新興高價醫療科技等嚴峻挑戰,這些都對健保財務永續性造成巨大壓力。石崇良提出了全方位的應對策略,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面著手。

在「開源」方面,健保將持續擴大費基並提高政府財務責任,以確保世代公平性。在「節流」方面,則強調推動「健康老化」,減少失能時間,從根本上降低醫療需求的成長。

石崇良指出,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歲,因此減少這8年的失能時間,將能有效降低醫療需求。這也正是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的核心目的,透過強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照護,實現健康老化的目標。

面對醫療人力短缺,健保將善用資源,落實分級醫療。讓輕症病人於基層診所及地區醫院獲得治療,重症病人則轉診至區域級醫院及醫學中心,以有效解決急診壅塞問題。同時,健保也積極導入自動化、智慧化等數位工具,減輕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讓有限的人力得以發揮最大價值。

針對高價新醫療科技帶來的財務挑戰,健保採取多重策略。首先是擴大醫療科技評估(HTA)的量能,並推動成立獨立的行政法人「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以科學實證評估新藥與新技術的給付效益。同時,也積極鼓勵商業保險與健保的互補合作,將健保未完全涵蓋的部分由商業保險承擔,以減輕健保的財務壓力。

對於基因療法等一次性、高價的藥物,則透過藥品給付協議(MEAs),依療效結果分期付款,確保健保資源能有效運用。

此外,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提升藥品供應鏈韌性,鼓勵使用學名藥並提高其占比,以分擔藥品寡佔風險。同時鼓勵在地製造,對使用國內原料藥及國產必要藥品給予藥價加成或免除調整的優惠措施。

▲健保推動「以人為本」的資料歸戶,透過「健康存摺」將個人的預防保健。(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數位轉型核心 以人為中心的資訊整合

健保的數位轉型,其核心是建立「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石崇良強調,台灣的醫療資訊化起步早,但面臨各醫療體系資訊獨立、互通性不高的問題,導致資訊碎片化。

為此,健保推動「以人為本」的資料歸戶,透過「健康存摺」將個人的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就醫資料及生理量測數據等健康資訊進行整合。未來,不論病人在任何地方就醫,醫療單位都能透過「家醫大平台」掌握其全面的健康資料,避免因資訊不完整而導致的片斷化照護。健保的數位轉型具體措施包括:

▸數據整合平台:「健康存摺」與「家醫大平台」是其兩大核心。健康存摺整合了跨單位資料,民眾可自行掌握健康資訊;家醫大平台則彙整了個人完整的健康數據,供醫療團隊參考,以提升照護的完整性與效率。

▸AI輔助應用:健保計劃導入AI決策輔助工具,提供預防保健提醒、疾病風險預測,並發展個人化AI衛教工具,協助全人照護。例如,在「大家醫計畫」中運用AI風險預測模型,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風險分級,並引導至適當的醫療層級。未來也將建置全國性基因資料庫,發展AI輔助診斷與個人化治療方案。

▸醫療資訊標準化:為解決資訊互通性的挑戰,健保積極導入FHIR等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並以癌症篩檢、診斷與治療歷程的資料來推動,為AI的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虛擬健保卡與電子處方箋:虛擬健保卡主要應用於居家醫療與遠距診療,提升偏鄉及行動不便民眾的就醫便利性。而電子處方箋的試辦,則簡化了民眾領藥流程,未來更將整合至健康存摺,提升藥品取得的可近性。

▲全民健保走過30年,健保卡發展歷程,從6格的紙本健保卡到健保IC卡的誕生,健保所累積的醫療數據越來越完備。(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數位科技串聯 偏鄉與高齡醫療創新模式

對於偏鄉與高齡長者的醫療需求,健保署透過數位科技,推動多種創新照護模式。偏鄉地區面臨醫療資源欠缺,健保除了持續實施IDS計畫,也擴大遠距醫療服務,透過視訊會診,讓偏鄉民眾能在地獲得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多項專科服務。急診遠距會診更無科別限制,確保急重症病患能得到及時處置。

高齡長者則面臨行動不便的問題,這不僅存在於偏鄉,在都會區也同樣普遍。因此,健保推動「居家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符合特定適應症的病人,可以在家中獲得如同住院般的醫療服務,減少長者往返醫院的不便與交叉感染風險。透過遠距醫療與遠端生命徵象監測,醫療團隊能隨時掌握病患狀況,提供更安全、便利的照護。

▲健保30年來不斷演進,從無到有,建立了完整的醫療保障體系。(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展望健保未來 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平權

對於健保的未來,石崇良描繪了一個從「疾病照顧」轉向「健康照顧」的藍圖。這意味著健保將更重視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並與衛福部各司署合作,導入創新的數位醫療照護模式。未來的發展重點包括:

▸精準健康管理:透過家醫大平台導入疾病風險分級AI模型,將照護重心從疾病治療延伸至疾病預防,找出潛在患者並早期介入,以延緩慢性病發生或惡化。

▸全人全程照護:以家庭醫師計畫為基礎,整合多重慢性病照護,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醫療服務,並將三高防治納入重點。

▸智慧醫療與永續發展:持續利用科技創新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確保健保財務穩健與公平性。這包括總額改革、優化資源運用效率,並檢討部分負擔以引導民眾正確就醫、珍惜健保資源。

▸新醫療科技評估與給付政策調整:成立行政法人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並推動NGS等次世代基因檢測給付,讓癌症精準醫療惠及更多病患。同時,也將建置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公開各院所收費標準,提升民眾的健康自主管理能力。

健保30年來不斷演進,從無到有,建立了完整的醫療保障體系。未來石崇良升任衛福部部長,相信健保仍將朝向更智慧化、個人化的健康照護模式邁進,持續應對未來挑戰,為台灣民眾的健康提供更全面、更智慧、更永續的照護,實踐全民均健的理想,以落實「健康台灣」的願景。

# 首圖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保署長石崇良接任衛福部長! 各界期盼解決醫療困境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2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