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長照壓力下的心中吶喊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從互助喘息開始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早已成為社會隱憂。面對長照3.0上路,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這次修法不只是放寬服務資格,更重要的是讓「喘息」成為可被實現的日常。從「互助喘息」制度化到推動「照顧不離職」,她希望讓每個照顧者在照顧的路上,能被接住、不孤單。
長照3.0補上舊制度缺口:服務對象更全面
長照3.0其實是2.0的延伸與修正。陳景寧指出,這次修法最明顯的進步,在於補上過去制度忽略的族群。以往長照2.0規定必須年滿65歲才能進入體系,許多64歲以下中風或失智的病人被排除在外。「2026年起,64歲以下中風或失智者也能申請,這是非常重要的放寬。」
此外,3.0新制也引入「急性後期照護」概念,讓病人在中風後的12週黃金復健期內能積極復健、減少失能。她強調:「這樣的調整,讓長照與醫療間的斷點開始被補起來。」
創新亮點:「互助喘息」正式納入政策
這項計畫走了六年,終於迎來制度化。這是陳景寧對互助喘息上路最真切的形容。由家總與國北護合作、國科會支持的「互助喘息」,讓照顧者透過時間銀行制度「值班一天、換休兩天」,彼此支援、輪流喘息。
「我們設計一個照服員搭配一名照顧者,一對多照顧最多四到十二人。照顧者值一天班,就能換兩天喘息,既解決人力問題,也讓照顧者互相扶持。」這項計畫原本靠聯合勸募自籌經費,如今由衛福部將模式納入制度,「政府終於接住了照顧者,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照顧者如橡皮筋:若不放鬆,終會拉斷
「照顧者就像一條橡皮筋,一直拉緊不放,終有一天會斷掉。」陳景寧說,喘息服務是照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英國、美國等國家,喘息服務已推行數十年,研究證實,讓照顧者暫時脫離現場,有助於身心修復,也讓被照顧者獲得不同刺激。「換人照顧,其實也是一種彈性與尊重,能避免雙方陷入僵局。」
五種喘息服務型態 九成集中在居家
依據衛福部長照服務說明,目前的喘息體系分為三種主要服務方式,家庭照顧者可依需要選擇或混合使用;若依服務地點與時間再細分,則共有五種模式:居家、日照、住宿、小規模多機能夜托,以及臨托。
- 居家喘息:受過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提供身體照顧,包括協助如廁、沐浴、更衣、進食、翻身拍背、關節活動、上下床、口腔清潔、陪同運動、協助使用輔具等日常生活支持。
- 機構喘息:由長照住宿機構提供短期住宿照顧,全天二十四小時服務,內容包含護理照護、協助沐浴、進食、服藥、活動安排及安全看視等,適合需暫時離家的照顧者。
- 社區喘息:白天可至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或夜間前往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接受臨時停留與照護。服務內容包含護理照護、協助沐浴、進食、服藥及多元活動安排。
若把服務地點與時間細分,則有五種喘息模式:居家、日照、住宿、小規模多機能夜托,以及臨托。但陳景寧指出:「九成經費都集中在居家喘息,因為業者週末不開放日照或住宿。」這也是「互助喘息」計畫的重要突破。
家總租用週末未開放的日照中心時段,讓照顧者能輪流值班與休息。「一名照服員搭配一名照顧者,就能照顧四位長輩,等於三位照顧者能同時休息。活化空間、人力、經費,週末也能喘一口氣。」
想喘口氣怎麼申請?
一、提出申請
可透過三種方式向居住地的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
- 直撥全國免付費專線 1966 長照服務專線;
- 親自洽詢各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
- 於住院期間向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小組諮詢。
二、資格評估
縣市長照管理中心受理後,若符合收案條件,照顧管理專員會前往進行訪視與評估。
經評估為失能等級第2至第8級的個案,將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簡稱 A單位)的個案管理員協助。
三、擬定照顧服務計畫
A單位個管員會與個案及家屬共同討論照顧需求,擬定個別化照顧計畫;如有喘息服務需求,可由個管員協助連結相關服務單位提供。
四、跨縣市轉銜服務
若個案搬遷至外縣市居住:
- 由原縣市A單位個管員填報異動單送交照管中心;
- 由原縣市照管中心移交至新縣市照管中心,再派案至新A單位媒合服務;
- 若複評期將屆,則由新縣市照管中心會同A單位重新評估後續照顧計畫。
六大壓力面向 照顧者最怕的是「失衡」
家庭照顧者面臨六大壓力來源:身體疲累、心理壓力、社交中斷、就業影響、經濟負擔與家庭關係緊張。「照顧會擠壓一個人原本的生活節奏,這就是失衡。」
她進一步指出,照顧現場的情緒衝突,其實比外界想像的更複雜。「近年我們在服務中也看到,有的家庭會出現衝突甚至暴力的情況。很多時候不是惡意,而是彼此太累。被照顧的長輩可能情緒不穩、講話尖銳,
照顧者又長期睡眠不足、身體疲倦、內心充滿罪惡感,這樣的情緒一來一往,很容易擦出火花。」
陳景寧解釋:「很多照顧者是出於愛,但也因愛而崩潰,這就是我們必須建立支持系統的原因。」
德國給薪、日本給假 家總倡「照顧安排假」
「支持照顧者,不能只談喘息服務。」陳景寧指出,完整的照顧者支持應該包含四大面向:替代照顧、就業支持、經濟支持、心理支持。
她舉例,德國長照保險會付給家庭照顧者薪水並保勞保不中斷;日本則有「93天有薪照顧假」,讓家屬有時間安排長照服務。「台灣也該設計照顧安排假,我們建議給30天有薪假(六成薪水)和150天無薪彈性假,分散在十年的照顧歷程中使用,讓照顧者不必為照顧而放棄工作。」
陳景寧說:「長照不是只有照顧,更是如何讓照顧者也能活得好。」從互助喘息到照顧不離職,她希望台灣的長照政策能從「照顧被動」走向「支持主動」,讓每一位照顧者都能在被看見、被理解的環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資料來源:衛福部喘息服務申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COVID-19/疫情封鎖讓 1/3 長照者撐不下去!6 大長照問題「超前部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