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單車、跑酷和霹靂舞,「極限運動」搬進臺中國家歌劇院,跨域演出 | ELLE
PHOTO CREDIT: Studio Breed, no usage without credit, ISH - Elements of Freestyle
來自荷蘭的 ISH 舞團以跨域極限運動與劇場語彙編織出《失重玩家》,結合滑板、BMX、跑酷、霹靂舞與即興音樂的現場演出,翻轉了表演與運動的疆界。邀請 2 位極限玩家──街舞職人田拓與 BMX 選手陳翰堃,以自身專業視角,聊聊對這場演出的技術、情感與場域轉化。
身為街舞圈老將與賽事策畫人,田拓認為:「撇開自己從前常看的Battle比試,這是另一種更純粹詮釋流動的方式。」在他眼中,《失重玩家》並不是每個表演者拚輸贏、炫風格的戰場,而是關於節奏、重心與空間的協奏。
匯聚10位世界頂尖的極限運動表演者和街舞藝術家,熱力呈現霹靂舞、直排輪、花式籃球、特技單車、跑酷、滑板等強調速度、力量與創意的精采演出。
PHOTO CREDIT: Alex Brenner
重心轉移的發力方式
「所有舞蹈都逃不過『重心的轉移』,需要在移動中、在失衡中,找到一種新的支撐點。」田拓提到,街舞最打動他的,不是誰跳得多高、動作多快,而是那些幾乎違反人體工學的片刻:有人單膝著地、全身扭轉;有人在極小的空間裡維持平衡。這種讓人下意識倒吸一口氣的瞬間,是稍縱即逝的身體藝術。
他特別讚賞《失重玩家》整體設計的流暢:「要在精心設計的『整齊劃一』中,展現每個人自由奔放的特色,並取得平衡,這一點表現非常精采。」另外,觀察音樂與道具的對位,也是值得品味的看點。
那些無形的訓練痕跡
從Breaking(霹靂舞)與Locking(鎖舞)起家的舞者,田拓從不避談「根源」的重要。他說,現在年輕舞者很多:「臺灣太習慣『考試般』的舞蹈了,有沒有得名,有沒有紅,成績決定一切。」但較缺乏對歷史脈絡與身體基礎的深耕,真正願意深入根源的舞者,可能要花上很長時間去理解一個風格、一段歷史、一種姿態。
這樣的思考,也讓他特別尊敬《失重玩家》的演出者們,尊敬的部分不是關於那高超的技術,而是熟練的演出默契,「那不是練1、2年就能上的舞台。即使只是轉身、旋轉、撐起來的那一刻,我都能感覺到表演團隊的自律與默契。就像是躲在動作背後的陰影一樣,靜靜地站在那裡,卻很有分量。
不只是鬥舞炫技,更展現街頭文化與劇場美學交融的極致魅力。
PHOTO CREDIT: Alex Brenner
「敢玩大」與「不怕失敗」
看過演出的田拓笑說,很佩服這部作品的野心與膽量,就像精采的國慶閱兵,有直升機、有坦克,也有令人驚喜的各種陸海空協作,展現製作團隊的創意,「能端出這樣彼此協作的表演,個人技巧和團隊合作缺一不可。」
他進一步指出,臺灣其實有很多值得登上國際舞台的元素與創意,卻因為習慣「安全過關」的文化,不太敢冒險。「像《失重玩家》那樣,敢玩大、敢放手,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來自極限單車領域的陳翰堃,對舞台設計的整合性印象深刻。他認為全場道具設計得很好,讓跑酷、籃球、直排輪、甚至平地BMX(極限單車)都可以同場和諧發揮,不會突兀。雖然他個人偏好「飛來飛去」的公園派動作,但他仍肯定表演者在小平台中完成連續技的難度。「像那種定點轉圈的BMX動作,一招要練個3、5年都不為過,我自己頂多轉一圈。」他笑著補充。
陳翰堃也提到,臺灣推展BMX一直面臨現實困境。有的人看了表演覺得很帥,來試幾次,受傷後便萌生退意。「4年前開始教學到現在,學生人數幾乎不變,人來人往,始終是固定的40人。」他認為臺灣的極限運動文化還未真正普及:「不是大家不願意,而是沒有被好好看見。」看到像《失重玩家》這樣,有資源、有包裝的國際巡演,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鼓勵。
我們仍在練習不墜落
失重,對極限運動者與舞者來說,真正的課題從來不是「如何飛起來」,而是「如何在墜落前撐住 」。
田拓認為,他現在跳舞追求的不是精準炫技,而是一種探索,關於風格、根源,在身體裡找到還沒被說出的語言。《失重玩家》給了我們一次很好的提醒:在被看見之前,那些日復一日、無人喝采的訓練與堅持,才是每一次優雅躍升的基底。
PHOTO CREDIT: 田拓提供
田拓
臺灣街舞 Battle 賽事之父、街舞的重要推手,25年舞齡。中華民國街舞運動推廣協會,Team SKIP 創辦人,主導多項指標性賽事,致力於推動街舞文化的教育與國際交流。
PHOTO CREDIT: AJAX IMAGE
陳翰堃
臺灣BMX極限單車界的代表人物,選手時期曾獲得多項國內外賽事冠軍,以高難度的空翻與Tailwhip技巧著稱。目前他致力於推廣BMX運動,擔任教練並培育新一代選手,積極參與極限運動文化的推廣與發展。
想知道更多臺中歌劇院活動資訊請見 歌劇院時刻
【延伸閱讀】
>>從不貳偶劇的《牡丹燈籠》,看一段人鬼間靈魂暖心、相知相惜的經典愛情故事
>>臺中國家歌劇院「新世紀浮世繪」,用AI詮釋演出的最大可能性,創造與藝術的對話
>>舞者、鼓手與鼓組的立方效應,史蒂芬妮.雷克舞團《舞動狂響》,樂舞力量熱力迸發
>>專訪|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認真,過生活,輕鬆面對任何困難。」以10年歲月為舞蹈、生活找出平衡力量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加入ELLE LINE@好友,關注最新潮流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