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疾管署急縮疫苗間隔,竟藏「風險警訊」?醫曝4類人不適合施打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11日13:00 • 發布於 06月11日13:0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Freepik
疾管署急縮疫苗間隔,竟藏「風險警訊」?醫曝4類人不適合施打

近期疾管署宣布,新冠疫苗第2劑接種間隔從半年縮短至2個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這項看似為了提升保護力的緊急決策,背後是否隱藏著你不知道的風險?

根據疾管署統計,6月1日~6月7日因新冠肺炎至門、急診就診人次約7.2萬人次。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雖然端午連假後確診人數持續上升,但增加幅度走緩,疫情已經提早達到高峰,預估7月底~8月初左右有機會脫離流行期。

面對近幾年起起伏伏的新冠疫情,儘管疾管署等專家呼籲施打新冠疫苗,仍有部分民眾抱持疑慮。像是有人擔心接種疫苗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害怕疫苗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因此,當疾管署宣布自6月11日起,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免疫不全者3類高風險對象,接種JN.1疫苗間隔從6個月縮短成2個月時,更讓部分民眾感到困惑。

新冠疫苗第2劑縮短成2個月?疾管署:考量保護力隨時間下降

事實上,台灣的疫苗準則主要仍是參考美國。羅一鈞表示,考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以及過去疫苗保護力資料,65歲以上接種XBB疫苗第1劑對新冠住院患者保護力,會從接種後59天降到53%,時隔120~179天再降至19%,超過180天(6個月)後則不再具防護效果。

因此,間隔180天接種第2劑,是適用於疫情低的情境;間隔60天(2個月),則是適用於疫情升溫的情境。現階段全台仍處新冠疫情高峰,會採以60天的方式進行,希望能有效減少長者、免疫力較弱的族群因第一劑保護力衰退,感染新冠導致住院的可能。

對於間隔2個月施打第2劑的建議是否會再改變,羅一鈞說明,因疫情至8月應會脫離流行,為避免頻繁調整規定造成第一線醫療人員不便,將會等到10月1日選出新疫苗後,再公布新的接種建議。

他也表示,由於美國衛生部(HHS)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日前宣布,要全面撤換CDC旗下17名「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現任委員。日後新疫苗相關建議指引是否還將美國視為參考首選,仍有待評估與討論。

疫情期間打疫苗增保護力,哪些族群施打前應多加留意?

雖然遵照指引接種疫苗有必要,但並非人人適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常務理事長黃玉成表示,與身體健康的民眾相比,高齡者、有共病等免疫力較弱的族群接種完的保護力較差,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仍建議在最近新冠疫情較嚴峻時期,按照指引接種提升保護力。

目前全台可施打的JN.1新冠疫苗,因Novavax蛋白質次單元於4月初已經屆效,僅剩莫德納mRNA疫苗可施打。對此,羅一鈞指出,如果先前接種mRNA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嚴重不良反應,則不建議再接種相關疫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補充,接種新冠疫苗禁忌症是「發燒」,如果有發燒就建議先不要施打,但若為一般感冒則沒關係。另外,因腦性麻痺孩童、肺功能不佳者打完疫苗,可能產生較嚴重的副作用,接種前應請醫師評估。

黃玉成指出,高齡族群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全身痠痛、施打處紅腫等症狀,較年輕族群來得輕。如果因個人身體等因素不打疫苗,平時防護就得做好。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維持健康生活作息,盡量降低染疫機率。

哪些族群接種新冠疫苗前須留意?

1.接種mRNA疫苗後曾有嚴重不良反應者

2.處發燒狀態者

3.腦性麻痺孩童

4.肺功能不佳者

(本文諮詢專家: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常務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

延伸閱讀:

聰明人都在用!自費「防坑」4寶,讓你告別醫療冤大頭

2025新冠快篩:哪裡買?過期還能用嗎?三合一快篩是什麼?常見問題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