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一年扎針2000次、半夜低血糖驚醒!糖友盼科技照護與社會尊重

Heho健康

更新於 11月13日07:49 • 發布於 11月13日09:20 • 楊依嘉

第1型糖尿病患(T1D)終生需要依賴胰島素與頻繁血糖監測的自體免疫疾病。對病友而言,一年扎針超過2000次、半夜被低血糖驚醒都是日常,孩子入學受阻、成人在職場不敢說明病情,更讓照護壓力被放大。正逢世界糖尿病日,臨床醫師、衛教團體與病友共同指出,病友真正需要的是科技可負擔、社會願理解、制度能補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也宣布,2026年將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補上疾病分級、轉銜照護與科技照護的缺口,期盼讓病友能更安心地過生活。

半夜低血糖驚醒:T1D病友的真實日常

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是由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細胞所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與飲食、體重無關,患者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台灣目前約有1.2萬名病友,其中六成在18歲前確診。

T1D無法痊癒,每日胰島素注射與頻繁血糖監測是終身的例行工作。依國際指引,病友一年至少需進行:

  • 血糖監測:1460–3650次
  • 胰島素注射:約1460次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T1D病友在醫療之外也承受較高的心理壓力:研究顯示,青少年T1D病友的憂鬱比例為一般青少年的3倍,更突顯家庭、校園與社會理解的重要性。

科技讓生活變得正常,但補助仍不足以支撐大多數家庭

國際證據已顯示,連續血糖監測(CGM)與胰島素幫浦能明顯降低低血糖、穩定血糖波動並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台灣的照護資源仍有限:

  • CGM:部分補助,但多數家庭每月仍需自費約4,000元
  • 胰島素幫浦:未納入健保,單機購置費約20萬元,耗材每月5,000–8,000元

對多數家庭而言,是沈重又長期承擔的費用。

從守夜到找回穩定

年約20多歲的陳小姐分享,自2歲確診後,曾因夜間低血糖出現發抖、接近休克的狀況,讓母親多年來不敢熟睡,每兩小時起床量血糖。成長過程在學校,也曾因病情被同儕知道而遭取笑,為此承受了一段時間的校園壓力。
起初她抗拒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覺得「麻煩」、「昂貴」、「不確定有沒有用」。但開始使用後,血糖波動下降、家人壓力減輕,她也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孩子入學被拒、家長擔心責任:家庭面對的不只醫療問題

三歲的偉偉在澎湖旅途中突然酮酸中毒,送進加護病房後才確診T1D。雖然他在醫療團隊協助下很快學會自主測血糖與施打胰島素,但真正的挑戰卻是上學。

偉偉入小學時曾因「照顧困難」被婉拒,讓家人焦慮不安。後來在友善校園的支持下,他現在已升上三年級,不僅能自主管理病情,還主動向同學分享糖尿病知識。

蔡世澤:父母的敏感度與社會認知,是避免延誤診斷的關鍵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分享,他在臨床中看到許多延誤確診的狀況,而「疾病辨識的敏感度」往往能救孩子一命。他提到,一位在美國學校任教的媽媽,因見過多名T1D學生,當自己孩子尿布異常變重時立即覺得不對勁,要求驗血糖而及早確診,避免危險。

他指出,台灣社會普遍對T1D認識不足,許多家長第一次面對時常不知如何應對,蔡世澤引用國外基金會創辦人的一句話:「孩子能順利長大,父母的學習與參與往往是最關鍵的力量。」他也說到,台灣仍有家長因孩子每日需多次胰島素注射而遭學校誤解或排斥,顯示校園友善與教育資源仍需持續推動。

歐弘毅:科技能實質改善生活,但費用負擔沉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CGM與胰島素幫浦是近年糖尿病治療的重要進展,能讓病友清楚掌握 24小時血糖變化,甚至提前預測低血糖。對兒童、青少年以及工作壓力大的成人都能減少風險、減輕家屬夜間照護的焦慮。

然而,他坦言科技費用對多數家庭負擔沈重,「好的工具若能用在對的病人,用得好,不只提高生活品質,也能為整體社會帶來長期效益。」

歐弘毅呼籲政府應在評估臨床效益後,逐步讓科技照護更可負擔,例如以CGM替代部分傳統血糖試紙等,讓病友能更早受惠。

學會呼籲:糖友最需要的是尊重,制度最需要的是補位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以「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次將糖尿病討論延伸到職場。

三大專業學會一致強調,台灣T1D照護仍存在三大缺口:

  • 科技可負擔性不足(CGM、幫浦補助有限)
  • 診斷資源與追蹤工具供應不穩
  • 家庭、校園與職場缺乏系統化支持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如果要讓台灣照護真正接軌國際,必須從制度面強化投資。」
他強調,2026 年即將更新的 T1D 臨床照護指引,將補上疾病分級、科技照護與兒少到成人的轉銜缺口,目標是為台灣建立更完整的長期照護藍圖。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小孩猛灌水仍口渴不止?醫師警告:恐是「這疾病」在作祟

第1型小糖友:我只是得了糖尿病,不是在打毒品!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勿輕忽「攝護腺癌」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資料,攝護腺癌在台灣我國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三立新聞網
02

久坐4小時風險飆77%!最新研究曝「3習慣」最傷心臟 很多人全中

三立新聞網
03

年奪逾千條命!醫提醒胃癌早期無症狀,出現「5徵兆」:食慾不振、上腹悶痛...快做檢查

良醫健康網
04

她幫夫簽放棄急救,卻被全家人指責、在葬禮上被當空氣!醫嘆:活著的人竟這般沉重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5

它是超級堅果!補腦、降血壓血脂、防糖尿病 還能抗癌

三立新聞網
06

血管堵塞元凶非油脂!醫揭「精製澱粉、糖」才是真兇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