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醫揭「10大生活習慣」不慎攝入塑化劑恐傷腎 吃飯滑手機也上榜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25日04: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洪永祥醫師指出,不少劣質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含有超標的塑化劑、重金屬等,手機因使用過久、溫度上升可加速塑化劑釋出,邊吃東西邊用手機,可能不慎將塑化劑吃下肚。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現代人生活中充斥著塑化劑的威脅,腎臟專科洪永祥醫師表示,近年多項研究更發現塑化劑與腎功能下降、蛋白尿等腎臟指標相關,不少國人習以為常的行為,包括:邊滑手機邊吃東西、使用錯誤容器微波加熱,以及熱湯、外帶食物直接裝入塑膠袋等,都可能讓塑化劑悄悄進入體內,造成腎功能慢性損傷。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出歐美 研究揭傷腎疑慮

洪永祥醫師指出,塑化劑可能透過食入、吸入與皮膚吸收進入人體,長期低劑量、多路徑暴露,不僅影響內分泌、代謝、性別發育,甚至與癌症相關。台北醫學大學與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推測與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塑化劑有關。

多項研究顯示,塑化劑可直接或間接讓腎臟功能受損。其中,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較高者,平均腎絲球過濾率(eGFR)較低、尿蛋白較高,也就是「接觸越多,腎功能惡化越嚴重」。塑化劑也可能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發炎、誘導腎小管細胞凋亡,長期促進間質纖維化,也就是讓腎臟「硬化」,造成腎功能不可逆的喪失。此外,塑化劑被發現與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等代謝異常有關,而這些本身就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因子。

塑化劑陷阱無所不在 手機保護殼、紓壓玩具也可能中標

洪永祥醫師也列出民眾最常見的10個生活習慣,可能讓人在不自覺之下暴露於塑化劑之中:

1. 邊滑手機邊吃東西
不少劣質手機保護貼與保護殼含有超標的塑化劑、重金屬等,手機因使用過久、溫度上升可加速塑化劑釋出,邊吃東西邊用手機,可能不慎將塑化劑吃下肚。

2. 微波加熱使用錯誤容器、保鮮膜
高溫讓塑化劑釋放污染食物,尤其油脂或酸性食物更容易帶走塑化劑分子,塑膠、美耐皿、金屬邊及保鮮盒等容器不應放入微波爐,建議改用耐熱玻璃、陶瓷與合格微波專用容器。使用保鮮膜接觸到含油與高熱食物也有風險,建議食物降溫後再蓋,食物不要接觸到保鮮膜。

3. 常喝熱飲與酸性手搖飲,且喝很久
塑膠杯身、封膜與吸管在熱飲或高糖、酸性飲料中,溶出風險可能提高。建議減少喝手搖飲的頻率,也可以自備不鏽鋼、玻璃保溫杯,或少點過燙、過酸的飲品。若無替代安全容器,盡量當場飲用,別讓飲料在塑膠杯中放置過久。

4. 熱湯、外帶食物直接裝入塑膠袋
外帶熱食使用塑膠袋,滾燙液體直接接觸塑膠也將提高風險,建議減少外帶頻率,或可自備玻璃陶瓷不鏽鋼等安全容器,回家倒出分裝或再加熱。

5. 冷水塑膠瓶裝熱水或酸性茶飲
冷水塑膠瓶不小心裝了熱水甚至酸性茶飲,溫度、酸度增加塑化析出,建議改用品質較佳的不鏽鋼或耐熱玻璃水瓶,使用過久的老舊塑膠冷水瓶也應汰換。

6. 常吃炸雞排等外帶油炸食物
塑化劑是親脂性物質,易溶於油脂。除了塑膠容器或保鮮膜接觸高溫的油性或高脂肪食物將促進塑化劑溶出,一次性免洗餐具或外帶包裝通常材質品質也參差不齊,高溫油炸的便宜劣等油往往含有塑化劑,因此脂肪含量較高的外帶油炸食物(如炸雞排等),塑化劑含量也相對較高。

7. 愛玩紓壓捏捏玩具
捏捏球、果凍泥、史萊姆、香味軟膠等紓壓玩具,材質常為PVC塑膠、聚合物凝膠、香精油等,若未符合安全標準可能含有害物質。建議選購有檢驗標章、品牌明確的產品, 避免長時間接觸,以及將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後記得正確洗手。

8. 喜歡香味特濃的香皂、乳液、沐浴乳
塑化劑常被用作定香劑,常出現在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體香劑、洗衣精等,經皮膚吸收可能造成毒害,建議避免香味太濃、含有特定化學定香劑、塑化劑的產品,尤其肝腎衰竭、老人孕婦與幼童接觸更應謹慎。

9. 喜歡咬橡皮擦
大部分橡皮擦由聚氯乙烯(PVC)等含氯塑膠製成,通常會添加塑化劑以增加其柔軟度,啃咬橡皮擦可能攝入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10. 坐在塑膠地墊吃東西
不少父母喜歡坐在塑膠地墊餵小孩吃東西,這些塑膠地墊材質常含塑化劑,容易污染雙手與食物造成大量食入。建議選天然材質或標示無塑化劑的地墊產品,不要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或餵小孩,使用後務必確實洗手。

資料來源: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

【延伸閱讀】

頭痛、焦慮可能是因「水喝不夠」!醫:缺水牽動全身 這些器官都受影響

腎結石復發率近五成!營養師親教飲食策略 預防從口開始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