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來台掀人才爭奪戰!群聯潘健成點出議題核心:關鍵在能付多少薪水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宣布台灣辦公室「星群」(Constellation)將落腳北士科,並計劃大舉徵才後,業界擔心將對人才造成排擠效應。對此,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接受《科技新報》專訪時坦言,「這是現實的問題,關鍵只有公司能付得起多少薪水」。
「我們也很擔心啊!但光擔心沒用,要解決公司必須努力多賺點錢,否則把自己降成二流、三流公司也只能認了。」談到人才議題,說話節奏明快的潘健成直接點名目前人才的核心問題,認為人才流動是市場自然法則,「員工在這邊給兩百萬、別的地方給四百萬,你叫他不要走?這是物盡天擇,如果公司埋怨就先想想能付出什麼吧!」
談到 NVIDIA、Google 等外商來台搶才,潘健成坦言這會造成排擠效應,但企業必須找尋自己的因應方式,如想辦法提升自己、增加薪資。至於台灣半導體人才市場,他預期未來會持續欣欣向榮,但隨之而來是薪資會越來越高,因此企業必須自己提前做好因應措施。
群聯靠地端 AI 解決缺工問題,馬來西亞成最新人才培育基地
針對目前人才的狀況,潘健成表示,群聯電子目前人力規模維持在約 4,000 人,近兩、三年人數已經維持穩定,「群聯從 2020 年起就大量招聘,經過五年培養,這批人現在終於可以打仗了。」目前公司策略轉為非必要,便不再擴編人力,因為如果人力過多但獲利沒追上,恐稀釋掉人均所得,對整體團隊反而不利。
因此,針對目前人力資源的需求,群聯以地端 AI 以及拓展海外研發資源,來補足人力不足的問題。
首先,透過內部導入地端 AI 工具,協助處理大量重複性工作,幫助工程師將時間用在高價值的創新與開發上,而非每天耗費時間在重複性任務中,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研發效率與產出;再來是海外布局。考量語言優勢、政策穩定度和經濟發展潛力,群聯最終選定在馬來西亞設立分公司,並投入人才培育。
缺工、少子化怎解?群聯推 AI 解決方案「aiDAPTIV +」
在大環境下,台灣產業要面對缺才、少子化,若企業無法透過現有的人力產出更高收入,恐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也很難有具體解方。潘健成建議,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是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透過導入具備實用性、可落地的低階 AI 解決方案,來協助公司大量減輕對人力的依賴?」
看準這一痛點,群聯推出自家 AI 解決方案「aiDAPTIV +」,期望為企業提供實用、可落地的數位助力。
「aiDAPTIV +」核心目標是協助企業解決大量庶務性工作,例如整合內外部資料、建立自動化流程,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減輕人力負擔。潘健成指出,在企業部分,這能減輕工程師的負擔,不需做重複性工作;學術界部分,由於主打低成本在地端運作 LLM,可幫助老師或學生透過該方案持續做研究,有助縮短產學落差,使其成為 AI 模型的訓練者與創造者。
人才缺口非短期能解決,政府應站在制高點思考整體布局
潘健成坦言,目前台灣設計人才在供應上確實是「不夠的」。畢業生數量就這麼多,台灣本土企業、美國公司都來搶,自然是不夠,但非企業單方面能解決的問題,更是涉及整體人口與人才結構挑戰。
至於該怎麼解?潘健成提出兩種可能性,「一是多生小孩,但這要等上 18 年;另一個現實可行的辦法,是開放更多海外人才來台,透過移民政策補足缺口」。
但事實上,人才短缺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它背後還牽涉更深層的結構問題,例如政府拚命向外資招手、祭出許多優惠吸引國際大廠來台,但這無形中也使得許多本土企業在人才競爭上卻處於劣勢,甚至遭遇排擠效應。
國際大廠來台灣可能伴隨著薪資水準攀升,不管對人才、國家稅收、甚至房地產都是好事,但對於需要不斷調整吸引力條件的本土企業來說,卻承擔著極大的壓力。也因此,這也證實了潘健成談的核心問題,即企業不是加薪留人,要不就是靠技術降低對人的依賴。
這也進一步凸顯出,目前台灣產業的挑戰早已不只是單純的人才問題,而是牽動整個產業結構的深層議題。政府應站在更高的政策視角出發,審慎評估、思考如何推動產業升級、完善人才培育機制,以及建立更健全的發展環境,都是須重視的一環。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