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可支配所得竹市奪冠、台北緊追 醫療支出坐穩家庭第三大負擔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24年(113年)全台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達116.5萬元,年增2.5%,續創歷史新高。觀察縣市排名,新竹市以150.3萬元奪冠,台北市及新竹縣分列二、三名。
不過,數據同時顯示,家庭間的所得差距仍在擴大,高低所得差距已拉大至6.14倍,反映經濟成長雖推升整體收入,但貧富不均問題依然存在。
此外,家庭開銷分配占比也因社會人口結構悄然改變,醫療支出占比已從近30年前的9.2%升至14.8%,成長幅度各類中最大,坐穩第三大開銷;相較之下,「休閒、文化及教育」支出比重明顯下降。
家庭所得創新高,但貧富差距微幅擴大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24年(113年)全體家庭所得總額13兆7,049億元、年增4.1%;全台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達116.5萬元,年增2.5%,續創歷史新高。
不過,縱使平均數字亮眼,家庭間的所得差距仍在擴大。去年高低所得差距已拉大至6.14倍,較上(112)年擴大約0.02倍,反映經濟成長雖推升整體收入,但貧富不均問題並未改善。
若將家庭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並按戶數分成5等分,最高20%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為235.7萬元,較112年增2.4%;最低20%家庭為38.4萬元,增2.2%,兩者所得差距為6.14倍,較112年增0.02倍。
主計總處強調,若考量政府的各項補助與移轉收支,差距仍有縮減作用。例如低收入戶生活補助、中低收入戶老人津貼、老農津貼、育兒津貼,以及社會保險保費補助等,皆能降低差距。
統計顯示,2024年因政府移轉收支影響,所得差距由7.38倍縮小至6.14倍,縮減效果達1.24倍。
可支配所得》新竹市奪冠,台北市、新竹縣緊追在後
觀察細部縣市的可支配所得排名,新竹市以平均150.3萬元奪冠,台北市及新竹縣分列二、三名,分別為148.5萬元以及148.1萬元。
主要與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加持有關,拉高了新竹縣市的薪資水平;台北市則因為是首都,服務業與專業職業集中,使所得水準保持在前段班。這樣的排序與一般社會印象大致相符。
不過,若改以中位數觀察,台北的132.5萬則超車新竹市的124.4萬,新竹縣(124.1萬)照樣位列第三。
若僅觀察六都排名,台北的148.5萬元遠超位列二、三名的桃園與新北,差距超過20萬元;後續依序則為台中、高雄與台南,分別以117.1萬、114.3萬以及100.9萬元位居後三名。
所謂「可支配所得」簡言之就是一個家庭(戶)在扣掉應繳的稅金、社會保險費之後,能夠自由支配、用來消費或儲蓄的收入。
家庭支出》呼應超高齡社會,醫療保健、文教休閒比重兩樣情
除了所得分配,家庭開銷的結構也反映出國人生活型態的變化。
113年每戶家庭平均支出達113.3萬元,年增3.1%,其中非消費支出(包括利息、稅捐規費、捐贈及婚喪禮金等移轉性支出)為24.5萬元,增2.6%;消費支出則為88.9萬元,增3.2%。若以人均計算,每人支出40.8萬元,年增3.4%。
進一步觀察支出細項,以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占比最高,達24%;其次是食品、飲料及菸草,占15.3%。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人壽命延長與健康意識提升,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從民國85年的9.2%升至14.8%,成長幅度各類中最大,已從中間順位默默攀升、並坐穩第三大開銷,顯然已成為家庭主要支出項目之一,和高齡化、醫療服務使用率上升高度相關。
相對之下,「休閒、文化及教育」支出比重明顯下降,從85年的9.9%縮減至6.3%,可能與少子化、家庭娛樂方式改變有關。這兩項支出占比可一定程度呼應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結構轉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