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父母AI亡故愛子還受訪 引發倫理爭議
[NOWnews今日新聞] 2018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瑪喬麗·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 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發生大規模校園槍擊,造成17人死亡,包含當時僅17歲的奧利佛(Joaquin Oliver)。7年過去了,奧利佛的父母應用近年火紅的AI技術,「克隆」出愛子的複製體,還讓這個AI仿真版的奧利佛接受外媒採訪,雖然用意是懷念兒子並推動槍枝管制,希望各界能注重槍枝氾濫帶來的危害,但也引發倫理爭議。
根據《BBC》、《衛報》報導,奧利佛17歲時在高中遭遇校園槍擊,1名事發前被學校退學的青少年,在情人節當天持步槍闖入,釀成這樁美國史上其中一例最致命的高中槍擊案。7年過去了,儘管奧利佛早已不在人世,但隨著人工智慧崛起,應他父母要求,AI被以奧利佛生前在社群媒體發布的內容進行訓練,希望透過奧利佛的故事,推動更嚴格的槍枝管制運動。
報導形容,就像許多失去親人的家庭一樣,奧利佛的父母會一遍又一遍講述孩子的故事,想知道如何才能讓華府聽到死去孩子的聲音。奧利佛的媽媽坦言,自己會花上幾個小時問AI問題,感覺好像兒子在對她說:「我愛你,媽媽。」
奧利佛的父親也說,他完全清楚這個虛擬AI並非他真正的兒子,但這對他來說,更像是家庭活動的自然延伸。
《BBC》記者霍頓(Jake Horton)、CNN前記者阿科斯塔(Jim Acosta),都已採訪過AI版的虛擬奧利佛,對話中的「奧利佛」表示,他認為有必要談論那天究竟發生什麼事,這樣才能為每個人創造更安全的未來。
然而,相關技術發展也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反對者質疑,使用AI複製死者是否恰當、AI反應的真實性及可性度、對家屬的情緒衝擊、是否會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況且技術每天都在進步,區分真偽將越來越困難。
批評者強調,需要認真反思在敏感環境下使用AI的後果,儘管科技創新可以提供新的連結和回憶方式,但也有可能淡化受害者及其家人,在現實生活中經歷的悲劇,圍繞人工智慧與倫理交叉領域的爭論將越演越烈。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