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中央社「文化+」再度獲獎
(中央社台北8日電)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得獎名單今天揭曉,中央通訊社以「文化+雙週報」第183期「老地方不說再見」獲獎,「文化+雙週報」至今邁入第8年,這次是第6度獲獎。
這次得獎內容「老地方不說再見」,探索在時代變遷之下廢校、廢墟、廢礦坑到舊監獄等荒涼之地,如何被社會重新看見,得到第二次變美的機會。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編輯團隊認為「美從廢中生」,當遺址轉身,可以成為最動人的風景;廢墟之美不是重建,而是重見詩意,在裂縫中尋回土地的溫度。
以此為探究核心,中央社「文化+雙週報」編輯團隊推出「老地方不說再見」專題,由中央社文字記者邱祖胤、趙靜瑜、王寶兒與葉冠吟專訪執筆,攝影記者王飛華、裴禛與徐肇昌記錄畫面,影音記者張智彥拍攝影像紀錄共同完成。專題以詳實感性筆觸,介紹這些曾經被遺忘的場域,如何悄悄變成最迷人的風景。
中央社在2018年1月推出「文化+雙週報」,透過每期多元的專題規劃,搭配封面、網站設計,希望能讓各種不同文化議題獲得更多注意及探討。
由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的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計有平面及網路媒體(報紙、通訊社、雜誌、網站)、廣播媒體以及電視媒體等參賽作品。經過激烈評比與討論後,選拔出各獎項得主,本屆平面及網路媒體類3名,廣播類5名,電視類7名,總共15名,各獎項將可獲頒獎金新台幣1萬元及獎座1座。
平面及網路新聞報導獎得獎名單,分別為「今周刊」的「Live House破土而出 孵化新秀、健全音樂產業鏈」、中央通訊社的「老地方不說再見」以及聯合報的「從氣候轉型看見文化落地生根」。
電視新聞報導獎得獎名單,分別為台視「創生夢 60+的第二人生」、客家電視台「永續文創–客家進行式」、壹電視「文化島嶼 留住家鄉記憶」、鏡電視「翻轉小漁村」、民視「老戲院別定格!」、聯利媒體「沉浸式娛樂新體驗!從音樂創作到棒球訓練全面導入AI」以及華視「芳苑餐桌計畫」。
廣播新聞報導獎得獎名單,分別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無人機暨永續綠產業文化力-系列報導」、台北廣播電台「台北聲景-百工職人誌」、中央廣播電台「脫下布偶裝 看見破碎的靈魂:演員情感勞動的隱形成本」、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台東分台「一個有尾巴的夢:小米開花,文化發聲」以及警察廣播電台宜蘭分台「緣鄉原鄉:在頭城找回創生的路」。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袁天明透過今天發布的新聞資料表示,今年報名參賽作品突破100件,尤以電視類參賽作品最多,廣播類居次,平面網路類居第3,參賽作品品質也相對提升,在在顯示新聞工作者對報導文創產業的熱情不減。
這次「文化+」得獎專題「老地方不說再見」,講述4段故事。其中介紹猴硐礦工文史館,一群退休老礦工不忍昔日流血流汗、拚死拚活的工作場所變成垃圾場,他們用自己每個月3500元的老人年金,集資向礦場所有人承租礦場辦公室及周邊環境,用「挖煤礦」的技術及精神,打造全台獨一無二的「礦工文史館」。
全台唯一日治時期監獄建築群嘉義舊監獄,2022年起台灣田野學校以「舊監更生島」為名,結合在地團隊,推動文化創新與體驗服務,進駐於嘉義舊監獄宿舍群,以遊戲方式,在各種族群回饋「做中學」,挑戰監獄場域如何帶來更多體驗。
曬鹽曾是嘉南沿海最重要的產業,200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本土鹽業面臨進口低價競爭壓力,2002年七股鹽場正式黯然廢曬。鹽鄉長大的蔡炅樵不忍日曬鹽產業步入歷史,拿起鋤頭,復曬老鹽田,讓「台灣海鹽」重返家庭餐桌,成為世界冠軍烘焙師傅和餐廳的選用調味品。
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地區小學廢校後,卻打開地方創生百種可能,文化創業家莊凱詠將廢校轉型為農業與文化空間,連結在地小農開發農創產品,為橘農提供穩定收入,串連社區,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
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頒獎典禮將於8月16日上午10時舉行,地點在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6樓國際會議廳。(編輯:張雅淨)114080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