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研議辯論最終回 童子賢:別把核能「妖魔化」
面對極端氣候與能源轉型壓力,核能是否該重回台灣能源選項。和碩(4938)董事長、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出席核三延役公投最終場辯論會。他以正方的身分出席,並於開頭就呼籲大家823前往投票,支持核三延役,他說,「發展綠能是為了反對核電」是扭曲的觀念,他認為核能和綠電可以共存,只要是「不排碳」電力,台灣都不應該排斥任何1%。
童子賢於會前受訪表示,應支持核能作為台灣能源選項之一,並呼籲社會以理性、科學、務實的態度重新審視核能的角色,而非將其「妖魔化」。他強調,核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政治不難,良心而已;核能也不難,理性科學而已。」
他引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院長李遠哲的觀點,他指出,地球暖化對現代文明的威脅,其嚴重性遠遠超過核廢料問題,「百倍、千倍有餘」。他表示,氣候變遷與碳排放息息相關,因此所有不排碳的發電方式,包括核能,都極為關鍵,應該積極善用,以因應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浩劫。
對於社會上對核能的疑慮,童子賢直言,這些多屬「技術問題」,隨著科技進步,其實都可以被有效克服。他以手機防水技術為例,說明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發展已大幅提升防水與耐用性,核能相關技術亦如是。他指出,現代核能材料與技術的安全性,早已遠遠超越早期標準,核安係數已提升數百倍乃至上千倍。
他並強調,全球已有超過400座核能機組持續運作,採用核能的先進國家,其經濟產值合計超過全球現代文明的95%。他反問:「難道這些國家沒有思考過核廢料問題?」足見核能的可行性與可控性早已有國際實例為證。
童子賢舉比利時與瑞士為例,說明即使是國土面積不大、山地眾多的國家,也能成功發展核電。比利時的土地比台灣還小15%,但核電占比高達37.7%;瑞士國土與台灣相當,但近8成為山區,核電占比也達3成以上,且維持了高所得與良好環境品質。
對於坊間流傳「台灣土地狹小、不適合發展核能」的說法,童子賢認為這並不成立。他強調,核能不應被神化,也不該被妖魔化,它就像焚化爐與垃圾處理廠一樣,是現代社會必須設置的基礎設施,重點在於安全管理與理性規劃,而非一味排斥或盲目推崇。
外界關注他對核能的立場是否與總統賴清德不同調,童子賢則回應表示,自己的觀點早在兩年半前就已公開表達,並始終如一。他強調,總統之所以邀請他擔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正是展現對多元聲音的尊重。他相信賴總統是一位「開明、包容、能理性思考並做出決策的領導人」。(責任編輯:王晨芝)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