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切除喉部 無聲之音歌誦人生
和社會挑戰都需要克服。全台每年新增約2百名頭頸癌、全喉切除患者,只有25%能夠持續復聲訓練,多數患者從此失去聲音。台中榮總醫院舉辦全台無喉病友大會師,其中14名病友組成了全台唯一的「無聲之音合唱團」,讓社會看見無喉者的努力和堅強。
罹患下咽癌的紀先生,在21年前,手術切除了喉嚨和聲帶。
無喉者 紀孟璜:「手術完以後,我當然完全不能講話,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來練習食道語。」
台中榮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任 劉時安:「在台灣就口腔癌的部分,跟喉癌、下咽癌等等加起來(病患),1年會將近差不多,有1萬位新發的個案,有可能做到全喉的切除,他沒有辦法用正常的方式來發聲,食道語(學習)的話,可以藉由他們胃部的壓縮,讓氣體通過人工的食道以後,振動黏膜發生聲音。」
食道語的學習過程,困難又漫長,國內每年只有25%的無喉者,能夠學習成功發出聲音,還好,學不會食道語的病友們,可以借助人工發聲器輔助。
無喉者 莊榮欽:「如果你年紀大了,手術(切除全喉)後,就用助聲器(說話)。」
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他們(無喉者)的聲音很特別,所以他們一出聲,就會引人側目,所以就會讓他們更退縮。」
台中榮總的無喉病友會,全台150多名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共同分享抗病經驗,其中病友還組成了無聲之音合唱團。
「大風起,把頭搖一搖。」
無聲之音合唱團團員 張其忠:「唱歌可以幫助我們(無喉者)講話,(因為)我們(食道語)講話,都會斷斷續續。」
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 朱本元:「(無喉者)整個咽喉的結構改變,所以必須要有一些專業的,語言治療老師,以及一些病友,他有親身的經歷(分享)。」
無喉者需要的,不只是學會說話,還要重建失去的尊嚴、自信和生活品質,他們需要家人和醫療的支持,也需要社會大眾的善解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