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研製中! 關鍵組件採購證實計畫 昔「三視圖」長這樣!
面對力道越來越強的海上威脅,我國曾多次向美國表達希望能採購AGM-158C遠程反艦飛彈,不過,始終沒有獲得正面回應。如今,國防部公布的「列管軍品清單」裡,出現了過去未曾採購的關鍵零組件,內容更變相披露,是用於自行研製「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這款新型武器!
由美國軍火公司「洛克希德馬汀」所研發生產、外型近似中型無人機的AGM-158C遠程反艦飛彈,能由艦艇發射,或透過戰機投放,從敵艦隊偵蒐範圍外的更遠處,掠海奔襲直取目標。依靠數據資料鏈與自主功能,不僅能規避敵艦偵蒐,還能自動辨識攻擊位置。
前國防部視察盧德允指出,這型飛彈內建大量AI功能,「它還可以協同好幾枚飛彈,它們自己協調,不需要你人的這個因素加在裡面。」
若掛載於我國所採購的66架F-16V(Block 70)戰機上,更能顯著提升台灣的反艦火力與防衛範圍。不過,台灣過去數度表達採購意願,美方卻以「優先滿足自身需求」為由婉拒。
前飛彈指揮部計畫處長 周宇平分析:「當我國決定要開發類似品項,就代表作戰上的需求是存在的。如果美方不供售,而我們有這樣的考量,當然就會啟動研發案。」
事實上,相關端倪早已浮現。中科院過去在公開採購網釋出的飛彈模型外觀三視圖,和AGM-158C遠程反艦飛彈如出一轍,就被外界解讀為確有研發跡象。而在114年列管軍品清單中,更出現了明確訊號。
在國防部114年度軍品清單中,首次出現 「頻率捷變同軸式磁控管」 的採購案。官方文件敘明,該品項將用於 「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以及現有雄二、雄三飛彈的尋標器發射機,主要功能在於激發高能頻率,確保飛彈能精準鎖定目標。
周宇平進一步解釋,磁控管的功能就是「把訊號分析和放大,才能把目標區分識別,過濾雜波,再去達到蒐集訊號的目的。」
規劃顯示,國軍將在2026年與2027年,分別斥資新台幣4,000萬元,各採購40具磁控管。這項品項過去從未有過相關採購紀錄,而「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的名稱同樣是首度出現在清單中。
盧德允透露:「中科院準備明年度買40個雷達使用的磁控管,就是它前面的主動雷達尋標器,後年度再買40個。這意思就是說,明年將要投入生產製造。」
前海軍艦隊戰隊長江炘杓認為,新系統可能配備多種尋標器:「它可能有主動雷達、被動雷達,甚至紅外線成像的尋標器。我可以看到你的目標樣子,判斷重要部位在哪裡,去進行打擊。」
台灣並非毫無研製巡弋飛彈的基礎。從過去雄二E飛彈已實際參與部隊的年度射擊操演,代表中科院相應研發經驗,已有一定成熟度。
周宇平指出:「攻陸巡弋飛彈因為有地形問題,需要做地貌掃描、避障動作。」江炘杓補充,反艦巡弋飛彈雖為次音速,速度較慢,因此必須具備匿蹤特性,否則飛行途中容易遭到攔截。
知情人士透露,其實早在當台灣向美方提出AGM-158C採購需求時,自主開發的 「戟鋒專案」也 同步啟動,從既有技術延伸突破,原因在於「威脅力道已較以往更嚴峻」。
盧德允直言,現役反艦飛彈對中共軍艦已顯射程不足,「長程反艦巡弋飛彈射程至少500公里起跳,可以對中共構成實質或心理上的威脅,保持安全距離。」
目前國軍「雄風」飛彈家族雖已涵蓋雄二、雄三等型號,甚至有增程型雄三最遠可達400公里,但仍需突破中共航艦戰鬥群的多層防禦,和隨著技術演技而更為擴展的作戰範圍。江炘杓以比喻說明:「雄三增程型就像重裝騎士,速度快,能壓縮對手反應時間;但長程反艦飛彈可以進行防區外突防,遠距離打擊,等到目標接近,再用短程飛彈補上。」
台灣持續尋求戰力總和最大化,自力突破瓶頸的同時,也在為未來的更多機會與窗口鋪路。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