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放大成果,也放大錯誤?達人用數字佐證:想要財務自由,先以本業為重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財富自由,靠本業收入還是投資收入?
關於「財富自由」這件事,應該大家都很感興趣。這幾年因為ETF熱潮,讓愈來愈多人踏入投資領域,社群上也開始充滿「財務自由」的討論聲浪。但到底要靠本業收入,還是投資收入?哪一個比較容易實現財務自由?我的看法是——本業收入才是關鍵!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
1.本業收入是「正期望值」,你只要願意投入,就幾乎一定會有報酬。
2.相反的,如果投資工具選錯,有可能出現「負期望值」,像是定存利率低於通膨,實質購買力反而在流失。
更別說,大多數的白手起家者,其實很難靠幾十萬元、百萬元的存款就投資翻身。
舉個例子,如果每月開銷是5萬元,想靠投資來支撐生活,我們以保守的4%報酬率來算,你至少要準備「5萬元×12個月/4%=本金1,500萬元」,這樣的資產門檻,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穩定的本業收入根本難以達成。
所以,在起步階段,本業收入的累積才是優先順序。
投資是放大器,選對工具至關重要
但話說回來,投資還是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個放大器,用得好,可以加速你的財富累積速度。來看一個簡單的比較:
A君和B君起始本金都是100萬元,每年能再存10萬元,而2人的投資工具與年報酬率,分別是:A君放ETF(10%)、B君放銀行定存(1%)。25年後,總資產差距會是:
A君:2,165萬元。
B君:413萬元。
同樣條件下,如果C君亂投資,每年虧2%,C君的最終資產只剩下258萬元。
所以,「投資能放大成果,也能放大錯誤」,這也是為什麼投資必須學,而且不能急。事實上,學習投資的成本與時間投入,並不會比經營本業輕鬆。
用「九宮格」拆解目標,理財更有效率
想要累積資產,存錢自然是第1步。那麼,什麼工作比較容易存下錢?在不談創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薪情平台」,其中有完整的行業薪資與區域年薪統計。
如果不考慮興趣,而是希望優先提升收入來累積資本,那麼「選擇什麼產業,往往比努力還關鍵」。舉例來說:每月開銷3萬元,當你月薪4萬元,1年只能存下12萬元;月薪5萬元,1年就能存下24萬元。
你會發現,多1萬元薪水,實際能多存1倍的錢。因此,當我們還在財富累積的初期階段,找到一份起薪好、發展性高的工作,會比起「慢慢熬」來得更有效。
這裡推薦一個我很愛用的工具「Mandala Chart」曼陀羅九宮格。我對它的啟發來自大谷翔平,他能夠年紀輕輕就站上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就是靠這個工具把目標細分,並逐步實踐。
操作方式很簡單:
1.選擇一個主要目標放在九宮格中間。
2.接著延伸出8個輔助目標(例如時間管理、技能學習、健康維持等)。
3.在8個輔助目標格子中,每一個都可以再往下延伸,變成一個完整的9×9系統。
我也開始記錄自己的九宮格,雖然還沒完全填滿,但至少每週都能review一下進度,提醒自己不要偏離主線。
結語
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的,其實不只是投資或財富自由,而是找到能為你人生「穩定累積」的那個系統,並且你願意長期投注在上面。
本業是基礎、投資是加速器、紀律是推進器。如果你也在努力經營人生的財富藍圖,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做的每件事,是否能為未來的自己帶來價值?」
每篇文章都是我思考的過程紀錄,也很高興你願意一起閱讀。
本文獲「獵犬的投資優化筆記」授權轉載,原文:重新認清「財富自由」的本質
延伸閱讀
▶退休要準備很多錢,很難達成?別被想像數字迷惑,達人教你用2數字準備退休
▶別把不理財的代價留給孩子!雨果提醒:提早準備退休金,更有效維持親子關係
小檔案_吳孟昇(獵犬)
獵犬的投資優化筆記版主,專長為股票投資+保險+創造額度,並運用PDCA持續優化投資理財策略。目前擔任保險公司業務經理,熱愛投資與寫作,目標在50歲達成財富自由,持續分享學習過程,希望能幫著更多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