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才淪兼任2/華語產業前景看俏台灣蓄勢待發 打響名號應從基層權益落實
華語為全球第二大語言,台灣在推動華語文產業上具備良好條件與國際前景,相對競爭壓力也較低;然而,作為華語文產業第一線的教師,卻普遍缺乏基本的工作保障,許多優秀教師因體制問題被排除在外,堅守教學崗位僅憑對學生與語言教育的熱忱。學者坦言,唯有政府從宏觀層面規劃並推動「華語文產業政策」,落實教師的勞動保障與專業發展,才能真正鞏固台灣在全球華語教育的優勢,將台灣華語品牌成功推向國際。
台灣在半導體與AI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為因應嚴重缺工問題,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並啟動「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計畫」,培育國際人才。各大專院校陸續設立華語學習中心,並搭配獎學金制度,吸引外籍人士(不含中國、香港及澳門地區)來台學習華語文,從語言教育切入,為產業鏈培育潛在人力資源。
然而,在大力推動國際招生與人才引進的同時,政策卻忽略了作為產業基礎的「華語文教師」市場環境與勞動權益,教師長期處於缺乏保障的處境,不僅削弱教學品質,更將限制整體華語文產業的永續發展。
某技術學院一位華語教師指出,早期應徵華語教師職缺時,只需具備相關科系背景、大學以上學歷及教學經驗,即可勝任教職;然而近年規定日趨嚴格,申請者被要求必須取得教育部認證的「華語文教學能力證書」,成為進入職場的重要門檻。該教師感嘆,為了取得此證照,不少人必須準備多年,考試內容廣泛如同「現代科舉」,許多具備多年教學實力的老師卻遲遲無法取得資格。
「儘管學校普遍面臨師資嚴重短缺的困境,卻有大量教師因無法取得正式教師資格而遭排除在正式職位之外。學校便以此為由,大量聘用所謂的『兼任教師』作為替代。」該名老師指出,許多私立大學為了節省人事成本早已慣於此道,更令人擔憂的是,連不少公立大學也紛紛仿傚此模式,「高教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曾任華語中心主任逾十年的台灣語言文化社社長余伯泉指出,華語產業有三大「航空母艦」:台灣本地的華語留學市場、海外華校市場,以及主流外國學校市場。前兩者的總量相當於第三項,顯見台灣應優先穩固本地市場、擴展海外布局,方能逐步打入國際教育主流。然而,當前政府政策常忽略本地市場的基礎建設,對華語教師的就業支持與制度設計也略顯不足,削弱了整體產業的長遠發展潛力。
余伯泉指出,台灣作為推廣華語的優勢國家,各大學應肩負起國家級重任。政府每年編列相關補助預算,若一班有15名學生,學校便應設置相應的華語師資名額,聘任專任教師。「華語教師是國家的外交大使,是外國學生來台求學的第一印象,保障教師的勞動權益,有助於穩定輸出華語教學產業,進而打響台灣在國際華語教育領域的品牌聲譽。」
「而作為主管機關,教育部也應具備整合觀念。」余伯泉強調,教育部應穩定提供各大學華語教學補助,並要求各校確實遵守《勞基法》,保障華語教師的基本權益。他指出,唯有制度化推動,才能使學校願意配合,而非任由各校自由裁量,導致現今制度鬆散、勞動保障缺乏的亂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