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早期拯救腎功能!配合醫囑可望延緩26.6年進入洗腎

今健康

發布於 06月15日18:40

早期慢性腎臟病往往無明顯症狀,也讓許多人誤以為沒有泡、水、高、貧、倦等症狀,就不需要就醫檢查。其實一般檢查所做的抽血、驗尿,即可用來觀察初期腎功能狀態。可惜的是,真正了解這些數值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知道要如何預防腎功能惡化的病人卻是極少數。健保署自3月1日起,擴大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範圍,過往用於給付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也適用於慢性腎臟病和心衰竭。若能於慢性腎臟病第二期,就開始積極介入治療,能大幅延緩26.6年進入洗腎,甚至有機會終生遠離洗腎風險。

慢性腎臟病發現多已是晚期?其中原因竟是⋯⋯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醫師說明,慢性腎臟病常用的評估標準為腎絲球過濾率,依照過濾數值可劃分為90、60、30、15、小於15,共五期。在腎絲球過濾率大於90時,又合併有蛋白尿、血尿,稱為第一期;60到89稱為第二期;30到59稱為第三期,15到29還有小於15,分別是第四期與第五期。

因為第一期、第二期沒有明顯症狀,常常出現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等症狀時,大多已經是晚期(第三期)了。「隨著病程越來越嚴重,邁入第五期的尿毒症狀,有些人甚至連坐著都會喘,癢到抓破皮,噁心嘔吐,瘦一圈,出血不止。這時候即需考慮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療。」

定期檢查是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的重要關鍵,一般抽血和驗尿檢查即能確認腎功能好壞。陳永昌醫師建議,一般人應每年一次定期檢查;若是慢性病患者,如三高、肥胖等,建議提高頻率,每半年檢查一次,日常也要留心相關症狀。

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成關鍵 把握第二期黃金治療時機

確認腎功能過濾數值後,可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依據風險高低,進一步與醫師討論病安排對應的追蹤與治療方案。陳永昌醫師指出,第二期合併有嚴重蛋白尿,甚至會比第三期只有輕微蛋白尿來得嚴重。即使腎絲球過濾率分數高,也不能輕忽大意,蛋白尿是一個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指標。

過往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之效果有限,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等藥物,但效果不盡理想。所幸現在有不同的治療新契機,若能在慢性腎臟病第二期(eGFR 60-89)就開始使用其中一款SGLT2抑制劑,有機會延緩26.6年進入洗腎,遠離終生洗腎風險。

認識慢性腎臟病新救兵 SGLT2抑制劑擴大給付 護腎又護心

陳永昌醫師說明,SGLT2抑制劑是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效果。 然而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能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此外,在排糖同時,鈉離子與額外的水分經由尿液排出,因此也有降低血壓、保護心臟的效果。

健保署自3月1日起,擴大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範圍,過往用於給付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也適用於慢性腎臟病和心衰竭。陳永昌醫師說明,在腎絲球過濾率(eGFR)數值介於25至60之間,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介於200到5000之間,且參與健保署早期CKD與Pre-ESRD照護計畫的患者,即符合健保給付資格。

四不一沒有 護腎要知道

除了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日常護腎也別忘記四不一沒有。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的藥,以及沒有鮪魚肚,讓腎功能退化速度減緩,才有機會逆轉腎功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腎臟病、洗腎、透析怎麼吃?低蛋白飲食、高蛋白飲食哪時候吃?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