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戰爭美軍提供2套薩德 12天交戰打掉4分之1彈藥庫存
在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12日戰爭期間,雖然以國基於實戰經驗所架構出的多層次空防架構,成功阻卻了絕大多數來自德黑蘭的飛彈攻擊,且美軍在美國總統川普命令下,也出乎意料對伊朗關鍵核設施進行強大打擊,使其核子計畫發展至少倒退數年之久,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場戰爭同時也打出了美軍庫存軍火不足的現實,並呼籲五角大廈立即擴大採購攔截彈,以填補後勤嚴重缺口。
華爾街日報(WSJ)指出,在以伊12日戰爭期間,除了以色列包括著名「鐵穹」(Iron Dome)低空防禦系統在內所組成的多層空防體系之外,美軍也向以色列境內部署了2套「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俗稱薩德),並且利用地中海區域的神盾艦防空系統,強化阻絕伊朗飛彈攻擊的能力。
美軍薩德系統雖具有強大攔截能力,然而一旦面臨大量飛彈威脅仍會有「雙拳不敵四手」的情形,彈藥庫存的不足也是嚴重課題。(取自DVIDS網站)
雖然前述系統發揮了應有的戰力,但報導指出,仍有數十枚伊朗飛彈穿透了重層防禦網,並造成以色列境內的損失,美方更一度考慮將沙烏地阿拉伯採購的薩德系統,先部署在以國境內,但沙國產油設施當時也被認為是可能遭到攻擊的目標,使這項盤算最終作罷。
更有甚者,美國官員透露美軍部署在以國境內的薩德系統,在戰爭期間的消耗數量驚人,發射了超過150枚攔截彈阻絕伊朗攻擊,幾乎用掉了五角大廈迄今所擁有庫存的25%,以色列己身防空系統彈藥的消耗量則更不在話下。
因此,報導指出這場戰爭之中,雖然展現出美、以各類防空系統的優異性能,但同時也讓美軍發現了後勤嚴重缺口,以及防空系統攔截任務效率偏低的問題,因此已針對部分空防系統能力展開檢視。部分五角大廈負責作戰規劃人員則開始認知到,主要角色在維護美軍軍力與資產免於受到包括俄國、中國或北韓威脅的飛彈防禦系統,在當今大型彈道飛彈成本迅速降低的世局之中,已經有所不足。
在包括葉門叛軍「青年運動」(The Houthis)威脅紅海航道、俄烏戰爭以及中國近年來對台海所構成、不斷升高的安全威脅之中,飛彈都已經成為主角,因此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飛彈防禦計畫主任卡拉可(Tom Karako),對此表示「我們終於開始意識到必須大量採購防禦彈藥的必要性」,且即將接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的美國海軍中將庫柏(Brad Cooper),也曾在6月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表示「我對於一切事務都抱持憂心態度,其中就包括了彈藥以及軍火儲備」。
報導指出,每套薩德系統由6具發射器組成,且能夠裝載48枚攔截彈,全天候運作下所需兵力為100人,進行包括彈藥裝填、數據分析、發射以及維護等作業;美國陸軍官員則表示在理想情境下,薩德系統應該維持在1套系統進行實戰部署,1套進行保修升級作業,1套進行任務預備訓練的輪替狀態。
目前美軍現役的7套薩德系統,有2套部署於以色列前線,另外2套則基於對印太區域安全承諾,而長期部署在關島與南韓境內,沙烏地阿拉伯境內也有1套,最後2套則在美國境內維護國土安全,目前第8套系統也已生產完成,但尚未投入服役行列。美軍官員對此表示,在全球部署了5套薩德系統之後,使美軍手中可輪替的系統剩下2套,因此未來恐將面臨在任務輪替之間,無法獲得足夠休整時間的情形。
此外,美軍在戰爭期間也動用了部署在地中海的神盾艦,協助以色列進行飛彈防禦,且據稱在12天的衝突期間,這些艦艇發射了約80枚「標準3型」(SM-3)飛彈攔截來自伊朗的威脅,目前五角大廈則是正在針對該系統的攔截效率進行檢視,由於地中海東岸神盾艦所需彈藥,必須依賴海上補給,因此若是航線遭到威脅,就有可能危及彈藥供應。
因此卡拉可認為,無論如何,眼下美軍所面臨的課題無疑是彈藥庫存的不足,且在各地衝突爆發潛在可能性不斷升高之下,盡快補充軍火庫儲備是當務之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