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看牙抽神經不必再反覆回診! 醫:1療法讓人「超無感」,還能減少看診次數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4月28日05:00

潮健康/林昱彣

看牙醫對不少台灣民眾而言可說是「從小到大的惡夢」;聽聞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更是退避三舍。然而,隨著牙醫科技的進步,現代的根管治療已非過往那般令人聞之色變。栢麗牙醫診所院長王柏凱醫師受訪指出,牙痛是患者最常見的求診原因,但並非所有牙痛都需要抽取神經;醫師需先判斷疼痛起因,以及牙髓是否受到嚴重感染而定。

哪些狀況下牙齒需要抽神經? 不做根管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哪些狀況下牙齒需要抽神經? 不做根管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王柏凱醫師說明,若牙痛感屬於「自發性疼痛」,即使沒有咀嚼或外在刺激,也會出現劇烈、持續的痛楚,意味著牙髓炎達到「不可逆」階段,多半須透過根管治療才能徹底解除。而「非自發性疼痛」則可能仍在可逆階段,可採取較保守的治療,但若因恐懼而延誤就醫,最終也可能導致神經壞死或產生牙包,危及牙根健康與周邊組織,後果不容小覷。

當牙髓神經長期遭受細菌侵襲而壞死,牙齒反而可能暫時不再疼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情況好轉。事實上,壞死的牙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隨著時間累積,細菌和毒素會蔓延至牙根尖並引發慢性發炎。若在人體免疫力脆弱時,炎症便會「大爆發」導致牙齦處形成牙包或明顯腫脹,不僅影響咀嚼,也可能擴散至顎骨或臉頰,造成更複雜的口腔問題。

哪些狀況下牙齒需要抽神經? 不做根管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抽神經會牙痛已成過去式? 顯微根管技術看診一次就搞定

談到傳統與現代根管治療的差異,王柏凱醫師指出,以往手動根管治療需要使用細銼反覆刮除牙髓組織,既耗時又無法確保完全清潔乾淨;若麻醉效果不佳,患者可能忍痛更甚。如今,電動根管器械能更精準地深入彎曲根管,並大幅提升清創效率;再加上新式局部麻醉藥物能更快且有效地滲透骨質,治療舒適度比起過往明顯提高。除了麻醉時入針的輕微刺痛與腫脹感,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疼痛。

王柏凱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現存的根管治療,大致可分為一般根管治療與顯微根管治療。前者有健保給付,已能應付大多數常見的感染;而後者則利用牙科專用顯微鏡的高倍放大與強力照明,在尋找根管開口及清理細微根管上更為精準。對於多根牙、曾經做過失敗治療或根管鈣化阻塞等棘手案例,顯微根管更能避開遺漏任何隱蔽的細小根管,進而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與長期穩定度。

「顯微根管治療通常一次看診就能處理完成,但傳統根管治療因為少了器械輔助,往往需要看診數次、一次便要花1-2小時才能完成!」儘管顯微根管費用較高,但其優勢在於能更全面處理複雜情況,對於重視品質或需要二次治療的患者尤其值得考慮。倘若患者對不同療程費用、麻醉效果或治療時間有所疑慮,也可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

根管治療後一定要戴牙套嗎?  「1材質」兼具美觀與生物相容性

根管治療後一定要戴牙套嗎? 「1材質」兼具美觀與生物相容性

根管治療完成後,牙齒因失去牙髓供養而變得脆弱,咬合時容易出現斷裂或崩裂。為防止意外,醫師通常建議在治療後為該牙齒配戴牙套。王柏凱醫師表示,牙套的角色如同為牙齒戴上保護帽,能吸收並分散咬合壓力。過去常見的金屬燒附陶瓷雖有一定強度,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陶瓷崩裂或牙齦邊緣染色;全金屬牙套因美觀性較差,近年逐漸被陶瓷材質所取代。

由陶瓷為主體製作的「全瓷冠牙套」兼具自然外觀與生物相容性,不易產生金屬離子沉積,因此在臨床上相當受歡迎。若位於後牙區,考量咬合力較大,通常建議選擇硬度與美觀度兼備的二氧化鋯全瓷冠;而若是前牙區更在意通透度與色澤,也可使用二矽酸鋰,全方位提升外觀表現。

戴上牙套不代表不會蛀牙! 醫:出現3狀況務必回診檢查

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材質的牙套,保養與清潔仍是維護療效的關鍵。王柏凱醫師表示,戴上牙套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不會蛀牙,或不會導致牙周病等口腔問題。病人仍需做好刷牙與使用牙線等口腔清潔工作、減少牙菌斑累積,同時避免過度咬合硬物,降低牙套崩裂或牙根受損的風險。若出現不適、鬆脫或周邊組織發炎等狀況,應盡速回診檢查,以防問題進一步惡化。

總體而言,根管治療已脫離昔日「抽神經」的恐怖形象。電動根管器械與改良後的麻醉技術,為患者大幅減輕治療痛苦;顯微根管更為複雜病例與追求更高品質者,帶來舒適看診的新選擇。王柏凱醫師強調,民眾切勿因為對疼痛過於恐懼而延誤治療,否則當牙髓壞死或併發症擴大,治療可能將更顯棘手。只要與專業醫師密切配合並做好術後保養,根管治療成功率相當可觀,不僅能挽救原牙,也能讓口腔功能恢復如常。

栢麗牙醫診所院長 王柏凱醫師

延伸閱讀:
不用再等2週製作印模! 「全數位」活動假牙3大優勢:牙冠色澤宛如真牙
植牙失敗該怎麼辦?「數位牙科」助減少醫病糾紛? 牙醫師剖析今昔3大差異

延伸閱讀
胚胎品質只有「C」懷孕無望?她做8次試管靠這招圓育兒夢!醫:數值低不代表不能懷孕
卵太少被退貨!她AMH剩0.07竟能「不打針」受孕?不孕症權威:精準個人化治療是關鍵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