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保護沉船日澎湖登場 盼守護水下文化資產
(中央社澎湖縣15日電)文化部「2025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今天在澎湖展開,期盼透過沉睡在水下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水下文化資產價值,一起守護水下文化資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攜手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推出「2025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今天由澎湖縣長陳光復、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清華大學副校長張祥光、澎湖縣副縣長林皆興、澎湖縣文化局長陳鈺雲、清大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主任臧振華、副主任謝艾倫等人在澎湖生活博物館共同揭幕,正式展開為期3天的系列活動。
陳濟民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頒布「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而台灣2015年通過並實施「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至今剛好滿10年,今天選在列冊沉船最多的澎湖推出「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展現10年來水下資產維護的階段性成果。
陳濟民說,希望能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沉船不僅是承載歷史事件的資訊與殘跡,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敘事。
陳光復表示,澎湖比本島開發來得早,海域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近千年更是經濟與戰略的咽喉,台灣海峽目前每年從東北亞或東南亞航行經過的貨輪有近7000艘,且過去朝代在1281年設有巡檢司,可看出澎湖地位的重要,期間有為數不少的沉船,感謝清大水下考古學近年來的發現,深具水下文化資產價值。
臧振華表示,近10年來投入水下考古工作,感謝文化部與教育部的支持,水下工作才得以進行順利,尤其每當在水下看到沉船,「有如沉睡水下的巨人」,在水底下散發出微光中掙扎的保存下來,這許多的故事和歷史,有待一起來守護,做到「保護文資、永續藍海」的目標。
為期3天的「2025保護沉船日」系列活動,除由臧振華等人發表「發現水下考古學」、「發現列冊沉船」、「發現水下文化資產」、「發現將軍1號」等4場專題講座,及列冊沉船和沉船出水陶瓷古物特展外,也同步培訓水下引導員,作為未來水下沉船觀覽的種子導覽員。(編輯:黃名璽)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