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半年速成台灣第一台人形機器人!盼 AI 大腦未來落地全線產品
一線協作機器人品牌達明機器人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發表跟工研院合作的雙臂協作鬆餅機器人,以及備受矚目的自研TM Xplore I人型輪型機器人。為何只花半年時間,達明就開發出台灣第一支人型機器人,還內含美日德基因?董事長何世池表示,未來AI大腦也要應用在協作手臂上,跟對手拉出競爭差異。
達明總經理陳尚昊表示,達明所有的協作機器人都是全自主開發,該品牌獨家內建機器視覺鏡頭,因包括視覺、相機、軟體、機構設計、電路設計、馬達控制、運動學以及AI推論和視覺演算法,甚至是指導人型機器人如何工作的AI訓練模型平台,都是自己操辦,也因此,在人型機器人開發速度上,達明去年底投入AI模型訓練,再藉助協作機器人手臂資源,如關節及運動控制,讓人型機器人開發速度加快。
「我們本來是鏡頭接到小腦控制器,現在是把鏡頭及其他感測器接到NVIDIA的Jetson Orin大腦,這只是一個延伸。」陳尚昊說。據了解,TM Xplore I的減速機是日商,控制器晶片是美系,手掌及檢測鏡頭是德國SCHUNK雄克供應。
根據瞭解,TM Xplore I人型機器人與達明協作手臂最大不同是視覺從2D變為3D,手臂從單臂6軸變成人型機器人手7軸,機器人可搬運物件重量10公斤,全身22軸,2026年將先在達明工廠練兵,並與信賴伙伴合作進行場域測試及調整,直到內部認可功能符合垂直產業需求後再落地量產。
營運長黃識忠表示,達明希望能開發一個通用型人型機器人AI模型,讓過去機器人必須編程才能執行任務的限制鬆綁,透過學習方式會執行任務方法,同時明年也期望跟台灣產學界合作,加強人型機器人台灣製造的目標。
董事長何世池表示,未來透過視覺或觸覺感測器收集各種數據進行AI模型訓練,人型機器人的AI大腦訓練好之後,未來工業應用上也未必需要非有人的樣子不可,甚至不需要雙臂,只要單臂就能勝任,這樣的AI解決方案的產品反而可以拉高CP值,故人型機器人AI大腦研發後也將反饋用於協作機器人系列,建立跟同業的競爭差距。
達明機器人宣布到8月下旬累積協作機器人手臂(2017年開始賣)出貨量已經達1.8萬台,相對2024年9月時公布累計出貨1.5萬台相比,過去一年累積出貨突破3,000台,公司表示主要都在林口製造,產能利用率目前僅5~6成,仍有很大空間。
達明也發表跟工研院合作的雙臂協作鬆餅機器人,透過乙太網路通訊技術,讓兩台協作機器人可以合作,如一手握鍋子,一手拿鏟子煎餅,透過彼此協調完成工作,該機器人也具備語音模組,可以透過對話指令提供拿取物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