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英特爾身分危機未解 無論誰當執行長都將艱難
英特爾 (INTC-US) 執行長陳立武 (Lip-Bu Tan) 上任短短五個月就面臨川普公開要求辭職的政治壓力。《華爾街日報》周二 (12 日) 的分析指出,英特爾因身分定位不明、缺乏長期策略,故無論誰擔任執行長都將面臨艱難挑戰,直到公司決定要專精晶片設計或製造。
身分認同成核心問題
英特爾究竟要專精晶片設計、製造,還是兩者兼顧?陳立武剛上任時或可暫時迴避這個問題,專注於成本削減和晶片開發正常化。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隨著華盛頓政治壓力升溫,加上陳立武與董事會關係緊張,他缺乏長期策略的問題已無法再迴避。
川普上周公開要求陳立武辭職。此前共和黨參議員 Tom Cotton 致函英特爾董事會,質疑陳立武過去在中國的商業活動。陳立武周一赴白宮與川普會面,試圖緩解政治危機,但成效有限。川普表示內閣成員將與陳立武「共同合作」,下周將提出「建議」,但未透露具體內容。
多年策略錯誤積累成災
陳立武最終可能撐過華盛頓的攻擊。但他在相對短暫任期內的優柔寡斷,只是凸顯了英特爾問題有多深。
英特爾曾是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王者,在設計和製造方面都是如此。但至少從三任執行長前就開始的策略失誤,最終導致公司在製造方面輸給台積電 (2330-TW),在晶片設計方面敗給超微(AMD-US) 等競爭對手,甚至敗給蘋果 (AAPL-US) 等昔日客戶。
陳立武的前任季辛格 (Pat Gelsinger) 去年在多年轉型努力受挫後遭到撤換。儘管不成功,但季辛格至少有個計畫:投入數千億美元建設英特爾的製造能力,重新取得晶片製造技術領先地位,開始與台積電競爭。當年,他在 2021 年 2 月獲任命,一個月後就提出英特爾復興的詳細策略。
AI 浪潮讓英特爾措手不及
如果市場力量沒有與季辛格作對,這個計畫或許有更好的機會,最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產業急劇轉向 AI 運算,讓英特爾陷入困境。
資料中心預算流向輝達 (NVDA-US) 的 AI 晶片,而英特爾的伺服器中央處理器支出減少。過去四年公司年營收暴跌近三分之一,而輝達目前銷售額已是英特爾巔峰期的兩倍。這讓陳立武處境艱難,但他迄今的策略似乎與前任沒什麼不同,都是試圖同時修復所有問題。
這是個艱難任務,特別是英特爾仍在燒錢,其製造部門在截至 6 月的 12 個月期間虧損 136 億美元。公司上月在第二季財報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最新的 18A 晶片製造製程主要用於內部產品,意味著尚未有重要外部客戶簽約讓英特爾代工生產晶片。
分拆成可能選項
英特爾的合理出路可能是分拆,將製造業務從晶片設計業務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公司。這將符合長期以來的產業趨勢,即公司要麼專精製造,要麼專精設計,但很少兼具兩者。
這也將解決英特爾試圖成為大型代工廠的根本問題:可能想要英特爾製造晶片的潛在客戶,不願將生產外包給競爭對手設計商。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拆似乎是英特爾董事長 Frank Yeary 正在考慮的選項,他甚至在陳立武獲聘前就探索過這個想法。陳立武似乎反對分離製造業務的想法,但他的立場仍不明確。
英特爾否認執行長與董事會之間缺乏共識,但如果公司已公開闡述策略,陳立武面臨的壓力可能不會這麼大。《華爾街日報》指出,英特爾的問題不是新問題,早就該決定要走哪條路了。
英特爾現在這麼困難,主要是因為沒能勇敢跟上市場變化。當市場從 PC 和伺服器晶片轉向手機晶片、AI 晶片時,英特爾沒跟上。但英特爾以前也做過果斷決定:1980 年代退出電腦記憶體業務,專心做 CPU,才成就了 PC 時代的霸業。
陳立武不是英特爾出身,是公司第一個沒在英特爾工作過的執行長。但他和董事會都需要學學 1980、90 年代英特爾傳奇執行長 Andy Grove 的果斷作風。Grove 有句名言:「大部分公司不是因為做錯事而倒閉,而是因為不敢做決定而倒閉。」
如果不分拆,陳立武或任何接手的人都必須趕快提出其他可行的計畫。不管川普有沒有施壓,英特爾不做一些痛苦的決定,就別想重回巔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