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重啟公費醫計畫…3校後醫系增30名》醫界憂政策反覆添亂象
為挹注偏遠地區及重點科別醫師人力的不足,教育部日前表示,將依衛福部115學年「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配合辦理,衛福部規劃9校醫學公費生名額,其中包含3校(清華、中山、中興)學士後醫學系,各獲配30名公費生名額。
衛福部於105年重啟「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第2期將於114學年到期,原本今年到期,如今確定續辦。
據消息指出,衛福部近期已啟動第三期新制公費醫學生計畫,預計每年新增150名醫學生(含後醫系),延續5年將共招募750名公費醫學生,這些學生將依規定投入部立醫院與退輔會體系醫院工作,並需接受長達10年的服務綁約。
衛福部長石崇良傍晚向媒體說明續辦原因,表示從過去經驗發現,公費生的成效、貢獻非常大,偏遠地區的部立醫院約6成醫師是公費生,如金門醫院有93%為公費生,澎湖醫院公費生占70%,換言之若沒有公費生投入偏鄉服務,離島偏鄉恐怕會有嚴重的醫師荒。
衛福部指出,此舉是為解決偏鄉醫療人力短缺及培育「醫師科學家」,促進國家醫療生技產業發展。
不過,新制公費醫學生計畫自推動以來,便因政策反覆、招生名額設計、實際成效等問題,多次成為輿論焦點,如今此舉也引發醫界與社會廣泛關注與質疑。
醫師公會聯合會:政策反覆影響公信力
對於三校新制公費醫學系的設立,一名醫界人士向《信傳媒》透露,其政策本身缺乏合理規劃。
他指出,每校僅有23名學生的招生名額,從設立目的到人數安排都「站不住腳」,是典型的「胡搞瞎搞」政策,也是賴清德的燙手山芋。他認為,該計畫缺乏整體醫療人力需求評估,難以發揮實際效益,甚至可能造成醫學教育資源分配失衡。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發表嚴正聲明,強調新制公費醫學生計畫的反覆性及缺乏專業評估,對社會與醫界造成困擾。聲明指出,衛福部2個月前曾公開表示,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計畫將於本年度屆期後終止,名額不再續辦,但短時間內卻宣布續推並編列預算延長招生,前後矛盾,動搖政府政策公信力。
醫師公會全聯會指出,我國已建立TMAC醫學教育評鑑制度,原應作為招生名額調整依據,但多年來各校醫學生員額幾乎固定,辦學品質與招生數量毫無連動,主管機關形同閒置既有制度,造成醫學教育品質流於口號。
此外,醫師公會指出,公費名額屬計畫性安排,原本為階段性措施,計畫結束即不再保留。然而,主管機關未妥善規劃因應,反以延長計畫或轉為自費招生規避問題,已背離政策初衷,造成制度性混亂。公會建議,醫學生員額規劃應回歸長遠醫療人力需求與專業評估,不得因短期政策權宜而反覆更動,並依TMAC評鑑結果調整各校招生名額。
醫師工會:若忽略2件事難達到預期效果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對新制公費醫學生計畫提出質疑。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指出,過去公費醫學生制度長期被詬病,包括超長的綁約時限(10年)、嚴厲的懲罰規定,以及醫師對偏鄉醫療環境的不滿,導致約滿後留任率低,成效難以驗證。
「新制公費醫學系首批學生至今多半尚未進入偏鄉服務,其留任比率及對當地醫療環境的影響仍未有實績。」陳亮甫表示,如今延續5年共計招募750名學生,可能面臨偏鄉人口萎縮、醫院營收不足等挑戰,增加的醫師數量未必能有效改善醫療服務,甚至可能造成資源分配困境。
工會更指出,衛福部聲稱增招公費醫學生是為培育「醫師科學家」,目標與偏鄉服務的初衷存在矛盾。「10年的綁約期可能使學生難以兼顧臨床服務與研發工作,而政策制訂也未充分考慮未來偏鄉醫事人力需求,僅憑當下缺口進行規劃,可能為醫療環境埋下地雷。」
陳亮甫強調,制度設計若忽略醫師個人職涯發展與服務環境適配性,將難以達到原本宣稱的偏鄉醫療補助效果。
石崇良承諾偏鄉醫師不孤軍奮戰
對於外界的質疑,石崇良強調,新一期計畫為期10年,最重要的是善待公費生,而非讓學生覺得自己簽下賣身契,即使在偏鄉服務,也要能夠作為可長可久的職涯發展選擇,會搭配醫學中心支援計畫進行,不讓公費醫師在偏鄉孤軍奮戰。
目前,三校新制公費醫學生計畫仍在規劃與擴展階段,社會對其長期效益與政策合理性仍抱持高度關注。
醫界再次呼籲,政府應以專業實證為依歸,確保制度一致性與政策嚴肅性,避免短期權宜導致制度混亂,並提醒政府,若未充分掌握人口老化與醫院人力需求,政策可能帶來預料之外的後果,增加醫界與社會的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