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跨國人才管理衝突,該如何解?
一日,美國西岸發生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災情,但台灣來的主管立刻前往工廠,並在群組發訊息:「大家一小時後到廠集合,確認設備狀況,繼續生產。」這在台灣,或許是日常,但卻讓美國員工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要員工冒著餘震風險,回工廠加班?
這是許多台灣主管跨文化管理時,容易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在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執行董事桂竹安表示,華人地區受儒家文化影響,主管用家父長式態度,管教員工可被接受,一旦走到海外,文化背景不同,就會受到挑戰。
以加班來說,台灣視為負責、努力的表現,對歐洲人而言,則意味時間管理不佳、工作分配有問題。如此一來,即使開出優渥的薪資待遇,員工也可能不認同公司文化,進而影響團隊表現。
地緣政治、人力短缺,跨國人才管理成首要課題
近年來,地緣政治對台灣企業的海外布局帶來顯著衝擊,不僅美中貿易戰、關稅調整導致供應鏈中斷,企業也逐漸從「中國製造」轉向多點布局。根據資誠《2025 台灣併購白皮書》指出,企業投資焦點正從中國與周邊國家,轉向歐美市場。
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地點上的調整,更代表企業經營模式與組織能力的升級挑戰。許多製造業開始從 OEM(代工生產)轉型為 ODM(設計代工),不再只是由總部派台幹監管生產,而是要能直接與當地客戶溝通設計、理解需求,並處理各市場的法規、技術與服務要求。韋萊韜悅台灣總經理姜欣嵐指出:「從兩岸管理轉向全球治理,就像是中學生要變成大學生的過程。不只企業需要的人才技能要升級,總部也必須協調資源,管理變得很重要。」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積極吸納國際人才。根據國發會推估,2030 年台灣勞動力市場將面臨約 48 萬的人力缺口;經濟部 2024 年調查則指出,有超過千家企業表示對外國人才需求強烈。因此,政府透過政策鬆綁工作、簽證及居留規定加強留才,瞄準在台國際學生。
確立跨文化機制:你是中心化管理,還是分權式管理?
也就是說,不管企業是走向全球,還是根留台灣,在這個時代,都繞不開跨文化管理。當員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企業不只要解決語言與文化的溝通問題,更要重新思考組織制度與管理機制,建立能長期運作的全球人才架構。
姜欣嵐認為,在管理上,建立機制是關鍵,從人才、組織設計、市場調查都要提早準備,「就連人才都要建立供應鏈,不只向外找,內部也要有相應的培訓。」
尤其當公司的海外據點逐漸增加,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資誠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服務副總經理許華純舉例,當企業希望強調一致的品牌形象或員工體驗,且資源集中、各地市場差異較小時,可以考慮中心化管理,由總部統籌規劃處理。
反之,當在地需求差異大,例如需要因應各地文化差異或習慣,則採用差異化策略更適合。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本來採分權化,一旦決定更集中管理,轉向中心化,例如改由從台灣派任總經理到他國時,就容易有陣痛期,需要跟當地員工磨合。
累積默契、建立互信基礎,利用各種交流化解文化、溝通衝突
除了制度建置,接下來就是組建團隊。桂竹安表示,在文化不同的情況下,沒有先交流,可能連講個笑話都會得罪人。可以先透過課程或小型活動熟悉彼此,先累積默契,再藉由工作坊了解團隊的行事風格、偏好的管理方式。建立互信基礎後,就可以用各種交流活動激發創意、解決問題,「團隊願意主動思考、提出想法,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發揮優勢。」
隨著公司逐漸國際化,人才培訓能進一步結合輪調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的 12 堂課》提到,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內派(inpatriate),不只從總部外派到海外分公司,也會把各地分公司的人才派到總公司任職。例如萊雅(L'Oréal )就有多元文化人才培育計畫,每年向海外分公司徵才,到總部全球產品發展部服務 2、3 年,組成不同文化背景團隊,期滿再返國,或到其他海外分公司,這樣的制度可以幫助公司培養各國在地化領導人才。
姜欣嵐強調,跨文化管理最容易面臨文化和溝通衝突,因此可以透過活動來促進團隊融合,提升凝聚力,「以前台灣主管擅長權威式管理,但現在不管在哪個國家,溝通都是最重要的功課。」
核稿編輯:林庭安
延伸閱讀
防疫有成、政策優惠之外,台灣還能如何吸引跨國人才?勤業眾信:企業主心態要改變
半夜廠房出事,也能在 1 小時內動員整個團隊!台積電怎麼做到的?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