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家給管院教授上了一課
三月初,台大管理學院副教授邱宏仁在臉書上對台積電在美加碼投資一事,發表高見。他以「前行政院國安基金/金融重建基金委員」的雙重公益服務資歷,強烈要求「投審會不能放行台積電追加共165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且點名不敢對美說NO的魏哲家對不起股東與台灣,應當下台負責。直言公司股價將激烈震盪向下,「中長線」探底500元以下!
一般來說,股價的短線是指3至5天,全然以抓住市場波動來賺價差;中線通常持股1至3個月,關注重點移轉到公司基本面和市場趨勢,伺機而動,也不排除轉為長期持有;長線持有期為3個月至數年,甚至更久,其投資思維是看好產業前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乎短期波動。邱的中長線臆測,約是當時股價(三月六日收1005元)的對折,這意味著他極度看差台積電的競爭力和產業前景,綜合他當時論點的依據有下:
台積電股價崩跌的劇本
工程師、製造主管、供應商技師隨時 on call的模式,美國廠無法沿用,台積電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也將蕩然無存。良率暴跌的機率甚高,營運成本大增。高成本轉嫁給客戶的可能性不高,毛利率大幅降低,將使股價一路狂瀉。
中國反擊美國關稅大刀,有多項武器可用,如禁止輝達在中銷售,或下單非美系GPU廠商。如此註定台積電的大客戶輝達(Nvidia)將向中國市場「說bye bye」﹗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訂單轉向輝達,輝達若在未來面臨「凶險錢景」,可「拍拍屁股走人」,但台積電卻要苦守龐大的晶圓產能;若(其他)客戶都砍單、落跑時,台積電要面對的是「想裁美國廠員工,卻裁不掉」的窘境。若赴美蓋一座又一座的先進製程製造/封裝廠後所形成的「退出障礙」(Exit Barrier)將令其股價狂瀉沒有止境。
美國政府要求的將是「技術移轉」,或成立美台合資的研發中心,而未來的美國總統看到川普這樣的「零元購」奏效,繼任者將更加獅子大開口,台積電恐會加速成為「美積電」或是繼續加碼投資,最終掏空台灣的外匯存底。
良率關鍵在on call?
On call是教授口中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然而,台灣其他半導體公司(如聯電)的製程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一樣需要on-call來處理突發狀況;即便是台灣的傳產,只要是連續性製程,就要輪班,某些設備工程師(如電氣人員)在必要時on-call。三星良率不如台積電,On call不是關鍵。日本、中國的企業,一樣有台積電的「血汗」或敬業。
7月23日,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表示,亞利桑那廠的良率已可媲美台灣本土廠。教授擔心的良率暴跌沒有發生。
至於台積電如何讓on call 機制異地再生?或有其他替代方案?外人難得知,正如還沒有赴美投資之前,高管喊出 on call是台積電的競爭優勢時,其有無意圖想傳達美國的勞動條件會是限制因素,進而希望對方知難而退或放寬管制,一樣難予求證。
高製造成本難轉嫁?
7月17日台積電法說會上,董事長魏哲家坦言「匯率波動與海外擴廠成本將影響毛利率。亞利桑那州員工所帶來的毛利稀釋則約1個百分點,也預估,從2025年起未來五年間,海外員工增員將導致每年毛利稀釋約2-3%(早期階段),並在成熟階段擴大至3-4%。…不過,台積電憑藉技術領先、定價能力、高產能利用率、成本效率及多元產品組合等優勢,仍有信心長期維持53%以上毛利率。」(2025年第一季,毛利率為 58.79%)
美、台的成本差異,蘇姿丰也在7月23日的訪談也給了參考答案,「高出逾5%,但低於20%」,並表達「有值得埋單的理由」(供應鏈韌性的代價)。
兩人的公開談話,大大打臉了教授唱衰的三步棋──高成本難轉嫁、毛利率大幅降低、股價一路狂瀉﹗
輝達向中國市場說再見 重傷台積電?
彭博彙整的供應鏈資料顯示(2025年元月),台積電最大的客戶為蘋果,營收占比約25.2%,輝達占比約為10.1%。根據經濟學人(2025年5月)的報導,在2022年第一輪出口管制之前,中國市場佔輝達營收約22%,如今約13%。據以上數據,沒有了中國市場,對輝達衝擊不小,但對台積電的影響就有限,一個參考數據約是營收2%上下的水準(10.1%ꓫ22%=2.2%)。然而,這樣的發展(沒有了中國市場)三年內還不可能發生。
根據Bernstein最新報告(八月)預估,「輝達在中國AI晶片的市占率將從2024年的66%下滑至2025年的54%」,其因素包含H20晶片被川普禁止出口;中國本土業者(華為、寒武紀等)填補其空缺、加速替代進程。報告進一步指出:「2023年中國本土晶片市占僅17%左右,但預計到2027年將暴增至55%。」亦即兩年後,仍有45%需仰賴進口,還要向輝達、超微這兩家全球晶片商排名一、二的大巨頭伸手,何來「如此註定台積電的大客戶輝達將向中國市場說再見」﹗
而該報告已是樂觀估計,別忘了,華為在AI晶片領域最大的難題是「量產」,無法委託台積電等先進代工廠生產,只能委託中芯國際,但該公司同樣受制於美國,無法取得艾司摩爾生產先進製程晶片所需的EUV設備,網傳中芯能透過較舊的DUV設備來生產5奈米晶片,良率有人說20%,也有人傳60至70%,70%良率在理論上已可實施商業量產,但中芯仍未實際展示任何5奈米產品,目前華為最新的麒麟X90晶片仍採用中芯7奈米製程。
對於重新放行 H20 等晶片的原因,美國財長貝森特受訪時指出,決策關鍵在於評估中國本土替代能力,若中國已具備等效替代品,輝達產品便可出口,以避免過度管制將客戶推向其他供應商。可見掌握主動權的是老美,邱教授認為中國禁止輝達在中銷售,或下單非美系GPU廠商是反擊美國關稅大刀的武器,是「很有創意」但不是基於事實的說法。
台積電先進製程訂單轉向輝達?
邱教授第四點論述的起頭是「台積電先進製程訂單轉向輝達」,事實不盡然。輝達最新晶片GB200,採用的是台積電在四年前推出的4奈米製程。根據Digitmes資料,台積電2奈米製程首批(2025年)投片的客戶是超微、聯發科;第二批(2026年)是高通、蘋果、微軟、英特爾;第三批(2027年)是Google、亞馬遜、富士通。可見台積電願意付高價的好客戶更多元了,包含終端應用(手機)、AI晶片、雲端服務商等。因此不存在邱教授的台積電轉向輝達說。這大概是媒體印象(幾次黃仁勳旋風訪台,邀約或拜訪台積電等供應商大老堆疊起來的認知)吧?
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邱教授接連三個「若」,第一個是輝達有難,第二個是其他客戶也砍單,第三個是(台積電在美國)廠一座又一座的蓋,還附帶台積電會像植物人不能應變,不能裁員,無法退出(關廠),最終導致股價狂瀉沒有止境。
前兩個「若」代表了幾種可能的巨大轉折:晶片的需求不見了;被替代品取代;台積電或其客戶被其既有競爭者取而代之;台積電或其客戶被新進入者搶了市場?身為管院教授,應當理解這是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競爭分析(五力分析)所探討的,對於如日中天的輝達、台積電,不從這裡切入(或其他分析模式也可)說出一點道理,就直接跳到最悲慘的結果,毫無說服力。
至於第三個「若」,有違台積電的產能策略(Capacity strategy)是追逐(tracking)需求;既滿足客戶,又能讓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水準。且把台積電貶低到毫無應變能力,也讓人無法認同。
三個「若」加上兩個附帶限制條件,可以把任何一檔績優股說成壁紙﹗
喝牛奶,一定要自己養牛?
最後一點也是台灣某些特定人士,一廂情願對美下指導棋,如何讓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疑美論」劇本之一。
對美國而言,讓台積電赴美國設廠的最終目的是「國家安全」,以付出的成本低、時間短、日後容易管理為上策,因此,讓先進晶片Made in America比Made by America更容易達成。
美國政府不需了解高良率的技術,也不需要把先進製程所需的光阻劑(日本的信越化學)、EUV(荷蘭的艾司摩爾)刻意據為己有或取而代之。也就是喝牛奶,不需自己養牛;只要有人在我的土地上(或我放心的土地上),幫我養牛、供應我牛奶就好。
對等關稅下的相對贏家
台灣時間7日清晨,川普宣布晶片、半導體稅率100%,但投資美國可豁免。先前積極在亞利桑那設廠、並多次被川普點名為「投資典範」的台積電,可望因此避開高額關稅,甚至有機會繼續維持目前「以台灣為主」的生產布局,而成為目前這波對等關稅的半導體最大贏家。其中魏哲家(台積電團隊)的智慧多於川普的善意。
被指責魏哲家要為此下台的1650億美元投資,無疑是這次談判的最佳籌碼或墊腳石。另,台積電的股價也沒有因此探底,反而在7日大漲55元,創下1,180元的歷史新高。
魏哲家著著實實給管院教授上了一課!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台積電小股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