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高齡駕駛事故頻傳,其他年齡狀況如何?大眾運輸使用率的可能影響?
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旁19日下午發生重大車禍,造成3人死亡、12人輕重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雖然事故詳細成因仍待釐清,但肇事者為78歲的高齡駕駛、且今年2月剛完成換照,也帶起大眾對高齡換照及駕駛安全性的討論。
為了解高齡駕駛近年交通事故發生趨勢,本文梳理警政署2018年至2024年的傷亡道路交通事故資料(註一),篩選出運具為大、小客貨車及機車的事故數據,並參考台北市交通局對肇事責任的統計說明,將「當事者順位為1」的資料、也就是「第一當事人」作為計算主要肇事者的根據(註二),以觀察高齡汽機車肇事者的人數變化。
高齡交通事故增,代表長者開車變危險?別忘了台灣人口老化背景
結果發現,無論是65歲以上駕駛,或現行高齡換照列管的75歲以上駕駛,其汽機車肇事數近七年都呈現上升趨勢。
然而,單就事故總數上升,不必然代表高齡駕駛風險加劇。因為台灣人口逐年老化,更在今(2025)年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人口增加,可能是連帶影響肇事數上升的因素之一。
本文進一步根據交通部「道安總動員」網站的年齡分類,把事故資料分成兒童(0歲至12歲)、少年(13歲至17歲)、青年(18歲至24歲)、成年人(25歲至64歲),及高齡者(65歲以上),以觀察近七年、各年齡層每十萬人的肇事人數變化。結果發現,肇事率最高的群體是18歲至24歲的青年人。若加入整體肇事人數變化數據,高齡者肇事率其實低於整體狀況。
另外,近七年整體肇事率呈現上升趨勢。依年齡層區分,成年人(25歲至64歲)及高齡者(65歲以上)的肇事率逐年微幅上升,兒童(0歲至12歲)及少年(13歲至17歲)則是相對持平或微幅下降。而肇事率最高的青年(18歲至24歲)群體,在2018年至2023年的肇事率增幅是最大的,不過2023年至2024年也出現下降趨勢。
在交通部20日下午召開的「高齡駕駛人駕駛管理制度」記者會中,交通部長陳世凱特別強調,近年高齡駕駛肇事率雖略為增加,但幅度不大,希望社會不要誤解高齡者的肇事率問題,未來將導入更科學的方式,評估高齡者的駕駛能力。
交通部宣布換照列管年齡下修至70歲,對高齡駕駛影響是?
在同場記者會中,交通部也宣布多項高齡換照新制,最快明年起實施,包括:高齡換照年齡從現行的75歲下修至70歲、加嚴換照考核制度,有肇事記錄者也要進行回訓課程。
現行高齡換照制度自2017年推動,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符合換照條件的駕駛若仍持逾期駕照上路,經舉發將處新臺幣18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並禁止駕駛。不過,在規範實施前就已超過75歲的駕駛,就不在管制範圍內,只有被違規記點或吊扣駕照者才需要換照。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高齡駕駛佔比將越來越多。根據交通部公路局資料,現行換照列管年齡之所以設定在75歲,是參考過去事故死傷比例、失智症盛行年齡等數據決定。
不過,交通部在20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換照年齡下修,是參照更早面臨人口老化的日本,所設定的70歲換照門檻。根據交通部統計,目前全台70歲以上、仍持有駕照者約182.6萬人,預估10年內將突破272萬人。
一覽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高齡換照制度,其實換照門檻大多落在65歲至70歲之間,略高於台灣現行的75歲。體檢是各國換照標配,其餘檢核制度設計則不一,例如:韓國擬於今年九月起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評估駕駛能力,日本則規定75歲以上長者如果在3年內有違規紀錄,需要實際上路測試,通過後才能換照。
不只管制,更應保障高齡者「行」的安全與需求
不過,當長輩不自駕,大眾運輸網量能足夠嗎?針對高齡換照的配套措施,交通部表示,將對自願繳回駕照的長者補助TPASS通勤月票;針對住在偏鄉或交通不便地區的高齡者,公路局也有幸福巴士、幸福小黃等補助方案。
但從統計數據來看,全台公共運輸服務的佈建範圍和方便性是一大隱憂。根據交通部2023年出版的《111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全台65歲以上高齡者搭乘公車、捷運等公共運輸服務的平均比例,只有14.9%,且出現明確的縣市落差。全台22個縣市中,只有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和臺中市超過全國平均,多數縣市高齡者的公共運輸服務使用率都不高。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陳菀蕙教授長年關注高齡者交通安全議題,近期在衛福部社家署發行的第56期《輔具之友》,投稿〈高齡者於公共運輸服務之需求與特性探討〉一文,將高齡人口之汽機車事故率,與公共運輸服務使用率進行比對。本報導也參考該文計算方式,以2024年為基準,把「高齡者汽機車事故率」定為每十萬高齡者人口發生的汽機車事故數(註三),以此繪製各縣市高齡者汽機車事故率與公共運輸使用率(註四)的關係圖。
從圖中可看到,公共運輸服務使用率較低的縣市,高齡者發生汽機車交通事故的比率較高,兩者大致呈反比關係。
陳菀蕙受訪時表示,近年相關研究都指出,多外出活動有益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若要讓高齡者「行」得安全,不能只一味關注換照年齡調整,還要能讓長輩方便且安心出門。
在〈高齡者於公共運輸服務之需求與特性探討〉一文中,陳菀蕙也對公部門提出建言,認為應該提高公共運輸服務的可近性,並建議政府深入了解高齡者目前使用公共運輸服務的障礙為何,才能進一步投入解方,讓更多需要的高齡者能用得到。
18歲考照,52年後才需「再檢核」? 學者:駕照制度應全面檢討
陳菀蕙也分享,在交通部宣布高齡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後,她和學生在課堂上聊到這項新制,學生馬上反應:「所以我18歲考完駕照後,52年後才需要檢核換照嗎?」這點出臺灣現行駕照制度可能的盲點:當民眾考到駕照後,如果沒有發生重大違規被吊銷或吊扣,基本上可以終身持有駕照。
從18歲考照到70歲換照,陳菀蕙說,中間缺乏交通安全知識相關的課程或檢核制度,民眾可能未能與時俱進了解交通資知識或號誌更新,而這絕非高齡者獨有的問題。
陳菀蕙說,日本有駕照分級制度,可供台灣參考。根據日本法規規定,初次領到駕照者是先持有三年的「綠色駕照」,接著可進一步換照改持有普通駕駛的「藍色駕照」,而持有五年以上駕證,且近五年內無交通事故、違規行為者,則可持有「金色駕照」。各類駕照也有換照頻率規定,若駕駛出現違規紀錄,也會影響持有的駕照等級,以提高民眾安全駕駛意識。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顯示全部
留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