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人生的競爭哲學!只為了事業成功,你知道孩子在過什麼生活嗎?關於妻子又知道什麼?
作者 : 伯特蘭‧羅素
圖片 : Shutterstock
隨便問一個美國人或英國的企業家,什麼事情最妨礙他享受生活,他會說:「為生存而拚鬥。」他的口氣很真誠,也相信自己說的話。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說法是真的,但是從另外一種重要的意義上卻不成立。
掏空人生的競爭哲學
努力求生是必要的,如果我們不夠幸運,就得設法找到活路。在康拉德的短篇小說《福客》(Falk)中,主角身處在一艘破船上,而這群水手中,只有他和另外一個同伴手上有槍,但所有人都沒有東西可吃。二人協議後,就把其他人都殺了當食物。吃完後,兩人就真的得「為生存而拚鬥」了。福克贏了,但從此之後成了素食主義者。
不過,企業家說的拚鬥不是這個意思。他隨口說出這句不精準的話,只是為了高舉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問問他,在他的階級中,有多少人死於饑餓。問問他,他的朋友們破產後會怎麼樣。每個人都知道,大老闆們即使生意落敗,在物質方面也還有些許保障,而我們其他人連破產的機會都沒有。事實上,他們所謂的拚鬥,只是為了事業成功。
他們並不害怕吃不到下一頓早餐,而是擔心被鄰居比下去。
很奇怪,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並非陷入某種機制而無法逃脫,而是不斷踩著固定的腳踏車,卻沒有往前進。當然,我指的是做大生意、收入不菲的富商;只要他們願意,就能靠著自身的財富輕鬆度日。但他們都覺得坐吃山空很可恥,如同士兵臨陣逃脫一樣。因此,若你問到他們的工作有何社會價值,他們什麼也答不出來,除了一些奮鬥人生的老生常談和勵志格言。
想一想這種人的生活。他住在豪宅,有迷人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為伴。在清晨家人們熟睡時,他早早起床趕去辦公室。他意志堅定、展現出優秀的領導力,講話鏗鏘有力,其睿智的意見讓所有人肅然起敬(除了辦公室的清潔人員)。他口述信件內容,透過電話和重要人物交談,並研究市場現狀,和客戶共進午餐。類似的工作持續整個下午後,他疲憊地回到家,剛剛好趕上換衣服吃晚飯。這時,他和其他疲憊的男人一樣,會假裝享受妻子作陪的快樂,而那些女士卻沒機會變得那麼累。難以想像的是,這些可憐的人得熬多久才能逃離工作。最後他終於入睡了,精神緊張得到了緩解,但只有幾小時。
他們在工作上的心理狀態和跑百米的人差不多,這種專注力用來賽跑很合適,但如果目標是墳墓就大可不必了。
那麼,他知道孩子在過什麼生活嗎?工作日他在辦公室,週末他在高爾夫球場。關於妻子他又知道什麼?當他早晨離家時,她正在熟睡,而晚上他倆又得參加社交應酬,所以沒機會親密交流。他沒有男性的知己,儘管他有一大堆朋友,但只想給對方留下友善的印象。他知曉播種和豐收的季節,但只因為它們會影響買賣的市場;他見識過外國的風情,但感到百般無聊。對他來說,書籍是無用的東西,音樂又太過高尚。年復一年,他變得愈發孤獨。他的注意力集中又狹窄,工作以外的生活越來越枯燥乏味。
我在歐洲見過這樣的中老年美國觀光客。可想而知,妻子和女兒好不容易說服他,是該給自己放假的時候了,該帶著家人來遊歷一下舊大陸。妻女興奮地陪著他們,用獨特而新奇的物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這些一家之主只感到疲倦而無聊,滿腦子想的都是此時在辦公室或棒球場發生的事情。妻子和女兒們最後只能放棄他們,並認定男人們都是庸俗之輩。她們從沒有想過,丈夫是被她們的貪婪所害,但其實這種說法也不對,正如歐洲人認為印度婦女不該為丈夫殉節,但也許她們十有八九都是自願的,已經準備好為了榮譽和教規而自焚。那些美國企業家也有自己的信仰和榮譽感,所以他們應該努力賺錢,就像印度寡婦一樣心甘情願地領受折磨。
因此,美國商人若想變得更快樂,首先必須改變信仰。否則他們一心只渴望成功,還全心全意地相信,男人的責任就是有一番成就,而失敗的男人都是可悲的造物。如果不放棄這些信念,他的人生就會因為執著和焦慮而快樂不起來。
簡單來說,以投資為例。比起收益百分之四的穩健投資,美國人大多會選擇收益百分之八的高風險投資,也因虧損而憂心忡忡。
對我來說,我只想用錢來確保我有閒暇時間而已。但現代人只想以錢滾錢,只關注虛榮的和光鮮華麗的事物,還要把別人比下去。基本上,美國的社會階層不是僵化的,而是一直在流動,但他們的勢利態度卻比封建社會更嚴重。雖然有錢不保證讓你高人一等,但沒有錢一定會被看扁。更何況,大家都把賺多少錢當成衡量腦力的標準,所以收入高的一定是聰明人。沒人喜歡被當成蠢貨,因此在市場動盪時,生意人就會非常焦慮,有如年輕人在面對考試依樣。
我也了解,商人的焦慮包含了對破產的恐懼,雖然這種情緒並不理性。在貝內特(Arnold Bennet)的小說《克萊亨家族》(The Clayhanger Family)中,主角不管多麼有錢,都一直害怕自己會死在濟貧所裡。毫無疑問地,童年時深受貧困之苦的人,也會害怕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總覺得賺再多的錢,也無法建立堅固的堡壘來抵禦這種災難。家族的第一代難免會有這種恐懼,但很難影響到從沒經歷過貧窮的後代。不過,為家人著想是這類焦慮中較小而例外的因素。
事實上,他們的焦慮是源自於社會過於強調優勝劣敗,並把它當成幸福之源。我不否認,成就感讓人更容易享受人生。比如說,年輕時默默無聞的畫家在才華受到矚目後,就會覺得很幸福。財產達到某個數目時也能增加幸福感,但超過某個臨界點後我就覺得沒用了。因此我認為,事業成功是一種幸福因素,但並不值得為此犧牲其他所有的因素。
這種焦慮也源自於在商界裡流行的人生哲學。在歐洲,的確還有受人尊敬的群體,比如貴族、專業人員或是陸海軍官兵(除了一些較小的國家外)。無論從事哪種職業,競爭確實是不可避免的環節,但受人尊敬的不只有成功,還有過程中的卓越表現。有些科學家確實能賺大錢,但他們不賺錢時更受人尊敬。優秀的陸海軍上若是過得清貧,不會令人感到奇怪,因為那反而是種榮譽。因此,只有某些圈子裡的歐洲人才會炫富,但這些人既沒有影響力、也不受人尊敬。
美國的情況卻不是如此。公共服務體系在他們的國民生活中只佔一小部分,因而沒有任何影響力。至於在專業領域中,外行人無法判定醫生的醫學背景或律師的法學素養,所以只能根據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準來推斷他們的能力。至於教授,他們受雇於生意人,所以不如在傳統國家的學者受尊敬。這麼一來,美國的專業人士紛紛模仿商人的行事風格,不像歐洲人一樣建立起專屬的群體。因此,在富人階級裡,他們也找不到方法來緩和赤裸裸的財富競爭。
美國的男孩從小就覺得金錢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不想費心接受任何賺不到錢的教育。
在過去,教育是用來訓練人的享樂能力,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無法領會到那些樂趣。在十八世紀,想成為紳士的話,一定得在文學、繪畫和音樂領域體會到與眾不同的樂趣。現代人也許不會贊同他們的品味,但至少那是貨真價實的娛樂。
今天的富人卻很不同。他們從不讀書,若要創辦美術館來提升名聲,就乾脆請專家來挑選要展覽的作品。他們從中所獲得的樂趣,並不在於欣賞這些畫作,而是阻止其他富人買到它們。在音樂方面,猶太商人的鑑賞力還不錯,但其他有錢人面對各種藝術都一樣無知。
由此可見,他們不懂得該如何度過閒暇時間。他們越來越富有,也越來越容易賺到錢,每天只要五分鐘就能賺到不知該如何花完的錢。但這些可憐人卻整天無所事事,而這就是成功的代價。只要你把金錢當成人生目的,就無法避免這種結局。因此,事業成功後還得學會該如何面對生活,否則人生就會被苦悶所折磨。
習慣性的競爭意識很容易越界進入其他範疇,比如閱讀。看書的人一般有兩種動機:享受它或用它來吹噓。美國的女性每個月都會讀幾本書;有些人讀一整本、有些人讀第一章、有些人則讀評論,而且所有人都會把書擺在自己的桌上。然而她們從不閱讀名著,許多圖書會都不選《哈姆雷特》或者《李爾王》,也沒人覺得有必要去讀但丁等大師之作。結果,眾人只讀那些平庸的書。這種現象也是受到競爭心態所影響,但不一定有害,因為如果讓她們自己選的話,不但不會讀經典,還會去看推薦書單外的爛作品。
現代人會過度強調競爭,與文明的衰落有關,正如在奧古斯都的時代後,羅馬的男男女女似乎再也沒有能力去享受知性上的快樂。
舉例而言,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中,談話的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直到四十年前,它還是非常活躍的傳統。這種技藝非常細膩,你得發揮最大的天賦來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話題。但是在我們的時代,誰還會有這種閒情逸致呢?在中國,這種藝術十年前還很興盛,但國民黨人用傳教士般的狂熱把它一掃而空。在五十或一百年前,受過教育的人們都懂得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教授才懂。這些靜謐的消遣都被拋棄了。
有些美國學生曾在春天帶我散步,穿過校園旁邊的樹林,那裡長滿了精緻的野花,但這些年輕的嚮導都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這種知識有什麼用?又不能增加任何人的收入。
這不單是個人的問題,現代人都難以避免這種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社會所廣泛接受的人生哲學,即生活是搏鬥、競爭,只有勝利者才能獲得尊重。因此我們過度培養意志力,並犧牲了感性和知性。這樣說是也許是本末倒置。清教徒與衛道人士近世以來一直都很重視意志,儘管他們最開始強調的是信仰。那個時代誕生了一個種族,他們過度發展意志,卻把感性和知性放在一邊。他們把競爭哲學當作最符合人性的生活方針。
不管事實到底是什麼,這些現代恐龍都獲得了巨大成功,並且如同他們史前的先祖一樣,愛力量勝過智慧。他們的成功受到眾人的效仿,並成為世界各地白種人的榜樣,在之後的幾百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愈演愈烈。不隨波逐流的人也許會安慰自己,恐龍不會取得最終勝利,他們會互相殘殺直到滅絕,而聰明的旁觀者會繼承他們的王國。
這些現代恐龍確實在自我毀滅。他們在每段婚姻中的子女不超過兩個,既不懂得享受生活,更沒有生兒育女的意願。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從清教徒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艱苦與奮鬥哲學並不適合這個世界。他們的人生觀如此空虛,連孩子都不想要,在生物學上是註定要滅絕的。過不了多少年,他們肯定會被更幸福、更愉悅的人們取代。
把競爭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這種固執而可怕的念頭只會讓人肌肉緊繃、眼界狹窄。若有人把它當作人生的基本信條,也只能延續一兩代,一旦超過這個週期,神經疲勞、逃避現實的毛病就會出現,他們放鬆不下來,就連享樂都會如工作般緊張而艱難。
最後,這群人會因為無法生育而滅亡。
由此可知,競爭哲學對工作有害,更嚴重危及到閒暇時光,因為人會變得沒耐心去享受安靜、休養的時光。人生不斷加速的後果,終點就會只看到藥品和精神崩潰。而治療方法很簡單,生活保持平衡,享受健全而令人平靜的娛樂。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羅素的幸福哲學:從憂鬱厭世到用熱情擁抱世界》時報出版, 伯特蘭‧羅素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00878配息降至0.4元!想抱「高息ETF三兄弟」退休成奢望?投資達人揭真相:長期依然能穩穩累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