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總治不好?放血、吃益生菌有用嗎?醫師揭6大常見迷思
為什麼擦了藥膏還會復發?為什麼偏方總是無效?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皮膚上的傷口,更是病友心裡的煎熬。為何這種疾病如此難纏?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醫師揭開6大迷思與背後的真相。
對43歲的小琳(化名)來說,生活猶如一場無止盡的戰役。夜深人靜,當孩子們因難耐的搔癢而在床上輾轉反側時,她必須保持清醒,小心翼翼地阻止他們抓破早已布滿傷口的皮膚,同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她很了解那種癢到拚命抓撓,導致血漬染紅床單的痛苦。
小琳的異膚人生,從她有記憶以來就已展開,小學時,她的手肘、膝蓋後方及腳踝等關節彎曲處,總是布滿紅腫、脫屑的傷口,甚至會滲出組織液,讓她全身彷彿體無完膚,頑皮的男同學好奇地觸摸她的傷口,使她感到不適和自卑。隨著年紀增長,異膚的戰場轉移到臉部、手指和腳趾,也讓她對「根治」的渴望日益強烈。
她坦言,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一度有輕生念頭。
因此,當她有了經濟能力後,就開始踏上漫長的偏方求醫之路。她曾嘗試算命、求神問卜,尋求通靈者的協助,甚至聽信「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等匪夷所思的說法;在傳統中醫方面,她也曾試過從膝蓋後方靜脈及指尖放血,結果差點暈倒。這些偏方不但沒有帶來任何改善,而且收費高昂,讓她和家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與經濟壓力。
異位性皮膚炎勿信偏方!醫提醒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性
小琳的經歷是許多病友的縮影。朱家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病情容易反覆,治療上確實有很大的困難,甚至連他身為專業醫師,也無法完全免除家人對偏方的迷思和長輩的壓力。
他提到自己的女兒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當他為女兒擦藥時,連他的母親都會質疑:「藥膏都沒什麼效果,怎麼擦一擦又復發了?」甚至對於鄰居建議的偏方信以為真,他哭笑不得的說:「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癢叫做阿嬤覺得你癢。」
他進一步分析,許多病友在症狀嚴重時才尋求西醫協助,醫師不得不使用強效藥物(包括類固醇)控制急性發作。然而,當症狀好轉後,有些病友會自行停藥,以致病情反覆,讓他們誤以為藥物「沒有效」,進而轉向尋求「一次根治」的偏方。
他比喻,這就像吃飯一樣,不會因為明天肚子會餓,就抱怨今天的便當沒有效果。異位性皮膚炎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的慢性病。健保卡上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名後方也明確註記「慢性」二字,正是政府認定的長期疾病。
擦類固醇藥膏會傷身?破解異膚常見6大迷思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為響應2025年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Our Skin, Our Journey)」主題,特別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為號召,啟動全台病友治療調查,從真實數據揭示常見的6大治療迷思與真相:
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是單純的皮膚過敏?
真相:異位性皮膚炎是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而非單純的皮膚過敏。它涉及複雜的免疫機制,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引發反覆發炎。雖然過敏原可能加重症狀,但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統問題。
除了慢性搔癢,異膚症狀還包括皮膚乾燥、龜裂、紅腫,急性期甚至會滲出組織液、出血,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病友調查也指出,病友對痛苦的主觀認定,往往遠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
迷思2:小朋友得了異膚,長大就會好?
真相:朱家瑜明確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醫學上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即使病情好轉,若未持續正規治療,急性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都可能增加。朱家瑜的女兒已經26歲,雖然經過長期控制,症狀已經輕微許多,但在壓力大、睡眠不足時還是會發作。
迷思3:小時候若沒出現異膚症狀,長大後也不必擔心?
真相: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只發生在兒童時期,小時候沒有病史的人,長大後也可能會出現。朱家瑜指出,這種成人型異位性皮膚炎通常與壓力過大或瞬間大量接觸過敏原(例如搬家到塵蟎特別多的地方,或長期暴露於花粉)有關,而且患者之前從未發病。一旦爆發,症狀往往會特別嚴重,因為身體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免疫反應。
迷思4:民俗偏方或天然草藥比較安全?
真相: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包括食療、中草藥、喝符水、甚至蛇湯等,但近9成(86.2%)的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且高達87.3%的人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儘管效果不彰,仍有許多人花費好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試圖「根治」,朱醫師感嘆:「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他提醒,許多人是因人情壓力而嘗試偏方,但這些未經證實的療法不僅耗費金錢,更可能延誤病情。
迷思5:擦類固醇藥膏會傷身?
真相:許多人對類固醇存有誤解。事實上,在病情嚴重時,醫師使用較強效的藥物,是為了控制急性發作,部分病友因自行停藥導致反覆發作,反而形成惡性循環,誤認為藥物無效。調查顯示,使用乳液、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等正規治療的病友,滿意度可達8成,遠高於另類療法。這說明正規治療才是長期有效的解決方案。
迷思6:吃益生菌可以緩解異膚症狀?
真相:朱家瑜指出,國際上有研究指出,益生菌對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在2歲前「可能」有效,但追蹤到4歲後,統計上就看不出差異了。至於已經發病的病患,服用益生菌是否有效?醫學文章結論不一,目前並無確切證據證明療效。
此外,他也以2001年《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為例,透過孕婦在懷孕後期和哺乳期服用益生菌,嬰幼兒也同時服用,將異膚發生率從60%降低到30%。數字上乍看有效,但台灣一般兒童的異膚發生率約在16%~20%之間,30%的發生率仍高於一般兒童,「因此益生菌的預防效果並非『非常理想』,」朱醫師提醒,許多益生菌廠商會引用部分文獻,卻忽略完整的脈絡,誤導消費者。
朱家瑜提醒,對抗異位性皮膚炎,「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正規治療包括乳液、藥膏、光照、濕敷,以及口服免疫抑制劑、針劑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物等多元選項。因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回歸正規醫療才是最終的出路,少走冤枉路,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時間和金錢的耗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