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佈線打造鐵路長城「新絲路」 2030前總長可繞行1/3地球
中國為了突破美國海上封鎖,開始在亞洲、歐洲、非洲與南美各地積極建築鐵路網,傾全力打造「新絲路」,大約至2030年,中國製的鐵路總長將達到1萬2,000公里,大約可繞行地球三分之一。
中亞
朝鮮日報報導,中國已在全世界的129處港口進行投資,再加上鐵路網的鋪設,連結港口與內陸地區後將形成綿密的全球鐵路網,除了能擴大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之外,也能將大規模的物流路線收入囊中。
今年7月,全長580公里的「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的中吉烏鐵路正式開工。這條由三國共同投資45億美元(約1,355億新台幣)的鐵路,預計未來將成為從中國連至伊朗及歐洲的物流網。
中共中央政治常委排名第三的趙樂際於7月23日與24日訪問吉爾吉斯,並親自視察鐵路建設計畫,為工程進展注入動力。同時,中國還計劃興建連接中國與哈薩克的第三條鐵路。
東南亞
中國在東南亞的高鐵建設上尤其雄心勃勃。今年1月,泰國政府表示,與中寮鐵路相連、全長609公里的泰國高鐵預計2030年通車,其中中資參與的曼谷至泰國東北呵叻(Khorat)段工程已完成約33%。
中國在2021年開通了雲南省昆明至寮國首都永珍的鐵路後,正加快推進經寮國、泰國、馬來西亞直至新加坡的鐵路網建設。與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河口市接壤的越南老街至河內、海防的鐵路,投入72億美元(約2,168億新台幣)建設,計劃2030年通車。由中國主導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ECRL)的吉隆坡至哥打巴魯段(Kota Bharu)預計2027年開通。
若鐵路網完成,中國就能掌控陸路運輸要道。尤其是新加坡,其位於中國進口中東石油的運輸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入口。中國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其原油與原材料逾九成依賴海運。然而,在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等中國主要海運路線周邊,多數國家與中國關係緊張,或處於美國的影響之下。
歐洲
除了亞洲之外,中國為了打造作為「一帶一路」核心軸心的「新歐亞大陸橋」,正在加強在歐洲與南美的鐵路網建設。連接匈牙利布達佩斯與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全長約350公里的鐵路,預計明年通車。
南美洲
中國推動的巴西伊利埃烏斯(Ilhéus)至祕魯錢凱(Chancay)、全長4,500公里的超長距離鐵路網計畫,也在持續商議中。去年底,中國持有60%股權的南美首座智慧型大型港口——錢凱港第一期已開港,若港口與鐵路配合運作,南美與亞洲之間的物流運輸時間將由原本的40天縮短至28天。
海陸制霸超英趕美
中國在全球推進鐵路網建設的核心目的是為了穩定取得石油、天然氣、礦產等戰略資源,並在美中對立升級時,擁有可避開美國海上封鎖的「第二生命線」。
目前,中國已在除南極外的所有大洲掌握了港口的經營權或股權,一旦陸上運輸網路成形,便能啟動強大的全球物流體系。除了鐵路與港口之外,中國還透過獲取原材料開採權、投資精煉設施與開發貿易航線等多種手段,構建出複合式的物流網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