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敢提的三個字 ! 引爆中俄敏感神經 澤連斯基嗆:不是每個地方都是「這裡」...
Newtalk新聞
烏克蘭代表近日在聯合國發言時不僅強調「烏克蘭不允許俄羅斯佔領任何領土」,更出言提醒莫斯科「好好想想海參崴是否安全」,暗示該地或許將來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烏方代表精準地說出「海參崴」這三字,而不是用俄國與中國使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共因為喪權辱國地把海參崴割讓給俄國,已經不敢再提這三個字。
之前當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提出領土要求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更犀利回應:「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叫海參崴!」直接點出這座城市的名稱本身就帶有「征服東方」的殖民色彩,暗示俄羅斯以武力奪取土地的歷史與今日侵略烏克蘭的行徑如出一轍。
中國外交部隨即表態,嚴正要求烏克蘭「不要挑撥中俄關係」。發言人強調,海參崴及外東北的 200 平方公里領土早在 1993 年通過協議劃給俄羅斯,「中國人民說話算數,絕不反悔」。北京此舉明顯劃清界線,避免被捲入中俄邊境爭議。
然而,爭議的核心在於歷史記憶。海參崴在中國歷史上確有淵源:元朝時稱「永明城」,明朝由奴兒干都司管轄,清朝初期仍屬中國版圖。但 1858 年《璦琿條約》與 1860 年《北京條約》使這片土地割讓給沙皇俄國,自此已逾 160 年。對中國而言,這段歷史是割地喪權的痛楚,但在現實國際法框架下,海參崴屬於俄羅斯,早已被國際社會承認。
值得注意的是,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ław Sikorski)也曾公開表示「海參崴屬於中國」,明顯意在刺痛俄羅斯,借歷史傷口諷刺其今日的擴張野心。這種「嘴炮外交」在國際輿論場上雖能吸睛,但對實際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有限。
此事件折射出兩層矛盾:一方面,烏克蘭與部分西方政客將「歷史疆界」作為外交話術,以削弱俄羅斯的正當性;另一方面,中國則選擇刻意淡化自身歷史主張,以維持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這種「歷史與現實脫節」的外交操作,雖有助於短期戰略穩定,但長遠而言卻可能讓中國陷入尷尬:在釣魚島等問題上大聲疾呼「歷史不可否認」,但在海參崴問題上卻選擇「歷史不必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