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揭台灣人「自私心態」! 他曝關鍵在核廢料、是人性問題
劉晉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核三延役公投今天(23日)舉行投開票,雖然最終未達成案門檻(500萬523張同意票)而宣告不通過,但這次投下同意票的人遠遠多於不同意票,引發討論。對此,臉書粉專「百柯全書」慨歎,從這次公投看到「台灣人的自私」,多數人都抱著「別人家的後院可以,但不要放在我家」的心態。
百柯全書今傍晚發文,先批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發起這場毫無實質意義的公投,浪費全民納稅錢11億,接著回到這次公投同意票高過不同意票280多萬票這件事,「近年來,台灣社會圍繞核電的爭論不斷,有人認為核電乾淨、便宜,可以降低空汙與碳排放;也有人強調核安風險,認為一旦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然而,比起單純的『支持或反對核電』,真正的關鍵問題其實是:核廢料怎麼辦?」
「在多次公投與地方意見徵詢中,台灣民眾展現出一種強烈矛盾:一方面,許多人支持核能發電,理由是『電價便宜』、『供電穩定』;另一方面,卻沒有任何一個縣市願意承擔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設置。大家都希望享受核能的好處,卻不願意面對核能的副作用,這不就是最典型的『別人家的後院可以,但不要放在我家』的心態嗎?」
百柯全書指出,「核能的核心矛盾:不是發電,而是廢料。核電的技術並非無法掌握,世界各國都有經驗。但核廢料的問題卻是人類至今都沒有完美解法的難題。高階核廢料需要數千年甚至萬年才能衰退至安全水平,即使放在地底深埋,也要面對地震、地下水滲透等長期風險。台灣地狹人稠、斷層密布,更難找到安全、長久的儲放地點。這意味著,支持核電的人不只是支持『發電過程乾淨』,而是必須同時接受『核廢料可能伴隨我們好幾千年』。如果這個問題無法解決,那麼核電的便宜與乾淨,都只是短暫的幻象。」
「公投的結果充分顯示出台灣人矛盾的心理:要電,但不要廢料!要利益,但不要承擔!享受現在,卻把問題留給未來,這不是能源政策上的討論,而是價值觀上的自私。若社會無法誠實面對核廢料問題,那麼討論是否延役或重啟核電,其實都是空談。核電不是不能討論,但任何討論都必須把『核廢料最終處置』放在第一順位。如果我們沒有勇氣面對、沒有共識承擔,只是一味追求便宜電價與能源穩定,那麼這其實不是在做能源規劃,而是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代。核電的真正難題不是技術,而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