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電視說明會2】民進黨政府敢承諾不缺電嗎?台灣已成為「肺咳家園」!
今(9)日「重啟核三」全國性公投的第二場說明會,由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主持,正方代表為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反方代表則為曾任行政院發言人的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
重啟核三公投第二場電視說明會落幕,正反方有哪些不同於首場次的論述?台灣有條件進入非核家園並保證不缺電嗎?將核電廠風險外部化並交由全民公投是「Leave 屏東人behind」?走舊路真的到不了新地方?讓《關鍵評論網》一次為您回顧!
翁曉玲:民進黨政府敢承諾不缺電嗎?台灣已成為「肺咳家園」
正方代表翁曉玲指出,目前台灣已進入「無核家園」階段,核能發電的空缺只能由石化燃料與少部分的再生能源來補足,每天晚上更有高達95%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不僅製造溫室氣體、空氣污染,更危害民眾健康。
「對於民進黨政府與反核人士來說,我想台灣邁入非核家園是莫大的成就,因為這是他們多年來所追求的信仰與理想」翁曉玲稱,並表示除了德國之外,全世界只有台灣敢關掉核電廠。
翁曉玲接著表示,德國是「有條件的」邁入無核家園,其有煤礦、有5至6成的再生能源,更能承諾不會缺電。「台灣政府能保證不缺電嗎?」翁曉玲質疑,並表示台灣近年來多次的大範圍、區域型停電,絕對不可能是小動物造成的,而是因為缺電而跳電。
而對於核三延役公投的必要性,翁曉玲稱是為了台灣的能源自主與能源安全,指出台灣遺憾地沒有礦產資源,水力等再生能源也不穩定,若遇到「緊急事故」時台灣海峽遭到封鎖,極度仰賴進口的能源進不來怎麼辦?
翁曉玲表示,國際學者一再提醒台灣不可以沒有核電,「6%的發電量,就是救命的電,怎麼能說不要就不要?」她反問。
翁曉玲指出,除了能源自主的安全問題外,核電是全球公認「可負擔、乾淨、低碳」的能源選擇,不論從發電與供電的效率、淨零碳排的角度來說,都是最佳的能源選項。美國與歐盟等國家都將核能視為綠能,其乾淨的程度遠超石化燃料,無庸置疑。
她強調「只有乾淨的核能,沒有乾淨的煤」,核能在發電過程中不會製造溫室氣體、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反倒是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深澳電廠使用乾淨的煤」一說,才是違反科學、違反常識、歪曲事實的話。
「核能無庸置疑是乾淨的能源,要用石化燃料取代核能,是本末倒置的說法」翁曉玲表示,並指出學醫的賴清德總統,一定知道空氣污染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但民進黨卻持續洗腦民眾「核電好可怕,只有非核家園才是永續、環保、進步的價值」。
翁曉玲指出,不只火力發電會對人體、生態造成危害,即使是再生能源也會,並表示台灣人民的罹癌率節節攀升,且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第一名,每年有一萬人因肺炎而死亡,治療肺癌的健保支出更高達四百億。而肺癌患者有五成以上皆為非吸煙人口,女性非吸煙者比例更高達九成,顯示空氣污染與罹患癌症息息相關。
翁曉玲表示,國際組織調查台灣空氣污染程度比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都嚴重,並引用耶魯大學研究指出,台灣的PM2.5、硫化物、碳化物等空氣污染成分,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63名。
「請民進黨不要睜眼說瞎話,各項數據調查皆顯示非核家園已成為肺咳家園,全民用肺發電,這就是你們愛台灣的方式嗎?」翁曉玲質疑,並表示不奢求台灣成為無煤家園,但衷心地希望能讓民眾少吸一點骯髒的空氣。
林子倫:公投是「Leave 屏東人behind」
任教於台灣大學的林子倫,開場先簡述自己在氣候研究、國際峰會的豐富經歷,表示台灣已進入非核家園一百多天,社會立場仍然分歧,而身為長期倡議審議式民主的學者,便認為必須透過參與、理解國際能源趨勢、風險與成本,形成更公正、永續的能源選擇共識。
林子倫表示,台灣的能源討論應從安全、韌性角度切入,才能回歸台灣所面對的根本挑戰,「能源安全不應該被簡化為備轉容量、存量幾天的問題」。而台灣所面對的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風險,使得我們的重點應轉向「台灣能源政策要如何具備抵禦衝擊、快速恢復的能力?」
林子倫表示,台灣必須建立具有韌性、適應力與民主特質的系統,以提升台灣能源安全,「我想答案很清楚,就是發展多元、分散、在地的再生能源體系」。
林子倫也指出,在氣候危機加劇、國際政經局勢高度變動下,能源安全定義已經轉變,全球已經發生對於能源安全的「典範轉移」,能源安全韌性的關鍵,則是系統的設計能否具備「面對風險的調適能力」,這不只技術的轉型,更是安全思維的革新。
林子倫坦言,大型、集中式的能源形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容易受限於輸配電、氣候災害影響,更不用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下的脆弱,反之,導入更多分散式的風能、太陽能、生質能、地熱、小水力等,結合智慧電網和儲能設備,能源系統將能更靈活的應對突發衝擊,進而達到韌性及永續的目標。
而再生能源的普及,更能幫助工業區、社區建立韌性,「唯有讓能源貼近使用者,讓社區有選擇、參與的能力,越能在危機中撐得住、反應快、恢復快」林子倫表示。
面對再生能源不夠穩定的說法,林子倫表示隨著電網、除能設備的進步,已經大幅提升可控性與可靠性,再生能源的效能提升已開啟新的能源未來,「發展再生能源不只是提升台灣能源韌性的關鍵,也帶來綠色商機與產業機會」。
林子倫同樣引用聯合國等多個國際組織報告指出,能源轉型已到無法回頭的時刻,2024年再生能源已佔全部新增發電裝置的92.5%,佔發電量成長的74%,顯示再生能源的發展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而非承諾。
對於世界都在恢復核電的提問,林子倫表示,2024年全球發電量中核電僅佔9%,風力、太陽能、水利等再生能源則有32%,而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也指出,最快在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將超越燃煤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方式,諸多數據皆顯示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全球趨勢。
同時,發展再生能源也是全球行動共識,不只是全球在COP28決議中,訂定2030年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3倍,效率2倍的行動目標,身為出口導向的台灣,使用綠電更是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讓四十年的進口老車重新上路,是否比較便宜?他的運轉、維修與等待零件風險與新車是一樣的嗎?」林子倫反問。
林子倫更從安全不確定性、未知成本兩風險切入,指出核三廠的地質、設備耐震度、遭受戰爭攻擊的潛在風險,以及重啟、維修、「核子事故保險金額」所需的高昂成本,甚至是核廢料處置的財政包袱與「債留子孫」的道德風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便宜核電一定有人要付出成本」,將成本與風險外部化到整個社會與下一代,「特別弔詭的是,透過公投要將核安最直接風險交由屏東人來承擔,與聯合國SDG不遺留任何一人的永續原則背道而馳」林子倫表示。
林子倫質疑核三公投「Leave 屏東人behind」是否符合永續發展原則,並強調在考量機會成本、資源有效配置,以及重啟核三的不確定性後,將相關資源改投入2050淨零排放的12項關鍵目標,將更能夠促進台灣能源的多元、在地化,並提升韌性。
「核電是easy answer,但不是easy solution」林子倫表示,真正能幫助台灣強化能源安全的做法,應是系統化的考慮能源供需、設計多元分散再生能源支持系統,並表示核電研議只能增加風險、複雜化甚至拖慢能源轉型速度,讓台灣企業在減碳潮流中失去競爭力。
翁曉玲:台灣不是無法處理核廢料,而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在擺爛
翁曉玲指出,核電是全球先進國家大量使用的發電方式,民進黨政府的2025非核家園目標除了核電除役外全數跳票,不僅再生能源比例還有很大的落差,更是多次調漲電價,使得物價飛漲,民眾怨聲載道。
「核電廢止後,台電用燃煤、燃氣補足缺口,老百姓能接受嗎?」翁曉玲問道,必表示再生能源進度跟不上,更導致太陽下山後必須使用火力發電,導致晚上的空汙比白天更嚴重。
翁曉玲表示,民眾看不到綠能的顯著成效,只能看到更多的農田、山頭佈滿太陽能板,以及許多的綠能弊案,甚至是多次的停電。「民進黨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還需要人民去扛,照這樣下去,納稅錢甚至賺得錢都要給台電去付電費」翁曉玲質疑。
面對核電廠延役的安全疑慮,翁曉玲表示全球有111座核電廠超過40年,更有13座運轉超過50年,且不論美國、歐盟抑或是日韓都有持續在批准延役申請,因此「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而核三廠執照今年才過期,廠房硬體設備還還完畢,過去也沒有什麼重大事故,翁曉玲表示,「我相信台電員工競競業業的守護管理,核三廠是績優生,加上主管機關的核准後,便能夠安全地運轉了」。
翁曉玲引用最新公布的民調指出,高達67%民眾支持延役,且核三廠的員工與附近居民已與其共存40年,當地居民高達七至八成接支持延役,甚至有人支持擴建,「大家其實不反對核三」她表示。
翁曉玲也指出,「核廢料不是無解題」,不僅科技持續在進步,台電也正在進行高階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台灣不是無法處理核廢料,都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在擺爛」翁曉玲稱。
翁曉玲表示,能源不是單一面向問題,必須以「理性、務實、科學」的方式來處理,實在無法放任政府將其化為意識形態的政治問題,只為滿足政黨的私利。50年前國民黨極富遠見的決定發展核電,「台灣經濟起飛,如今的成就坦白說要感謝核電廠,功勞應該歸因於核電,核電是功不可沒的」。
最後,翁曉玲強調即使是受過核災的日本仍然擁抱核電,而核電則是最為乾淨、穩定、便宜的能源,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經濟安全最重要最適合的能源選項。
林子倫: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林子倫指出,重啟核三與否,應專注於能源安全的概念,當今全球對於能源安全的概念與想像正在轉變,從單一、大型、集中式的建設轉為多元、分散的再生能源,其才是真正能化解地緣安全,具有韌性與適應性的系統。
林子倫表示,國際能源總署等國際組織的報告指出,2050年時全球的能源結構將會發生改變,再生能源將從30%提升到90%,核能發電則為10%左右,與現今的9%相差無幾,顯示再生能源作為全球能源核心地位的共識。
林子倫指出,俄烏戰爭後,西方各國深刻的體會到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十分危險,因此,再生能源的靈活性、抗災能力使其更有韌性,「再生能源不是補充選項,而是主流共識」。
林子倫更表示,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三位總統候選人政見中皆出現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至三成的目標,顯示再生能源發展是跨越黨派的共識。他也列舉台灣自2016年以來的風力、太陽能增長速度,在亞洲名列前茅。
對於核電廠除役與空氣品質的關聯,林子倫引用台中市環保局資料指出在核一、核三除役後的空氣品質皆提升,並無空氣品質惡化問題,而溫室氣體的排放台灣也是逐年下降,並將在碳定價機制的上路後,加速台灣的減碳成效。
林子倫表示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的改變,更是社會的轉型,必須強化社會的溝通與參與,而非局限對於能源的想像,「公投不是定勝負,而是深化民主對話的契機,轉型是挑戰也是機會」他。
「林子倫表示能源政策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台灣新能源產業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我們應積極的支持再生能源,讓台灣成為綠色成長造山者」。最後,林子倫以「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為本場說明會畫下句點。
至此,兩方皆完成2輪各自24分鐘的發言,11日下午三點將進行第三場公投說明會,《關鍵評論網》也會針對每場說明會進行重點整理,並推出一系列關於核三公投的深度分析文章,8月23日更將即時地更新開票情況和文字快訊,歡迎讀者持續關注!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