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韌性社區分級標章 落實全民防災
記者郭曉蓓/專題報導
防災是國防安全的基礎,政府現正推動「韌性社區」分級標章制度,分有一星、二星及三星,特別結合「防災士」培訓量能,強化民間自主救援能力。目前全臺取得「韌性社區」標章合計249處,且持續增加中,將可厚實因應各項災害衝擊的防災整備量能,共同提升社區抗災韌性,落實全社會災防韌性。
消防署指出,近年來「韌性城市」的概念萌芽,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與韌性城市相同概念,「韌性社區」是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由於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當災害來臨時,可以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災害過後,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回歸到正常生活。
臺灣在921地震後,政府已啟動「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由中央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第一線防救災能力,建置全臺368鄉鎮市防災指揮系統。2022年開始推動「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強化大規模災害整備、跨域支援合作及政府持續運作,特別是鄉鎮市公所區域聯防合作機制、地方政府互相支援合作機制、民間協作管理機制等。政府除了強化公部門的災害防救量能,逐漸重視全民防災意識,希望提升民眾自助、互助的能力。
為深耕地方防災,內政部開始推動「韌性社區」認證標章,並結合「防災士」培訓量能,鼓勵有意願的社區加入評鑑。申請一星標章者應達10名以上防災士;二星至少20名防災士,且至少5名進階防災士;三星至少30名防災士,並含至少10名進階防災士,且韌性社區都要通過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認證。
消防署指出,「韌性社區」要做到防災基礎工作,包括建立完整的防災編組、維持運作機制,及擬定復原重建策略。「韌性社區」優勢是提高社區居民的危機意識,及可以凝聚社區團結的向心力;執行社區災害防救工作,以地震作為基本災害類型,並增列在地性的災害種類,當災害發生時,社區組織自己能開始協助救災工作。截至今年8月15日止,內政部頒發韌性社區標章計有一星201處,二星48處,合計249處。
消防署表示,目前除了內政部消防署推動「韌性社區」外,中央各部會防災社區工作還包括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所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經濟部水利署所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內政部警政署推動「治安社區」,均共同為社區防救災工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