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屈公病國際疫情大爆發,WHO呼籲採取行動!「痛到身體彎起來」,誰最危險?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4日12:06 • 發布於 07月24日12:0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 梅緣緣 圖/Freepik
屈公病國際疫情大爆發,WHO呼籲採取行動!「痛到身體彎起來」,誰最危險?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雖均為境外移入病例,但今年截至7月22日,病例數達15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國際間則疫情緊張,今年至今已累計超過25萬病例,世界衛生組織緊急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屈公病可能引發發燒及嚴重關節疼痛等症狀,誰最需要擔心?

屈公病的英文「Chikungunya」在非洲當地的意思是「痛到得將身體彎起來」,光想像就令人覺得苦不堪言。

屈公病在國際間擴散,今年至今已經累計超過25萬病例,也讓世界衛生組織於7月22日緊急呼籲各國採取行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患者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另外,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亞洲地區國家例如印度,今年已經累計逾3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病例數則突破2,600人。

疾管署對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針對疫情較嚴重的巴西、法屬留尼旺島,則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已經累計15例,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感染國家以印尼13例為最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有1例移入。

登革熱、茲卡病毒都由蚊子傳播,屈公病有什麼不同?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是屈公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與登革熱、瘧疾、茲卡病毒感染症,以及流行性斑疹傷寒,在台同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主要經由帶有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後感染。

屈公病和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一樣,感染後都有明顯的關節疼痛,但在整體症狀上還是有些不同:

屈公病

潛伏期:2~12天左右

可能症狀(約持續3~7天)

1. 發燒

2. 關節疼痛或關節炎(主要為手腳小關節、手腕及腳踝)、肌肉疼痛

3. 頭痛

4. 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

5. 皮疹

6. 結膜炎

7. 疲倦

恢復時間:多數患者約7~10天可康復

部分患者可能會有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的反覆或持續性關節疼痛,以及數週的疲倦感。相較於登革熱,屈公病嚴重程度較輕,較少出現重症及死亡,且有屈公病流行區域旅遊史者較容易感染。

此外,相較於一般民眾,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或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者,屬於屈公病重症高危險族群,須多加留意。

登革熱

潛伏期:3~8天左右

可能症狀(急性期為發病日7天內)

1. 頭痛

2. 發燒(39度C~40度C) / 雙峰型發燒(第3天體溫下降後,隔1~2天又持續發燒及畏寒)

3. 關節、骨頭、肌肉疼痛

4. 眼窩痛

5. 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等)

6. 皮疹

恢復時間:發病後14~40天之間

登革熱臨床症狀變化快,如果患者曾感染過其他型別的登革熱病毒,再次感染可能增加休克風險。若妥善治療,死亡率可低於1%,但未妥善治療死亡率則可達20%。

茲卡病毒感染症

潛伏期:3~14天左右

可能症狀:

1. 輕微發燒

2. 紅疹

3. 關節痛(以手腳小關節為主)

4. 頭痛

5. 後眼窩痛

6. 肌肉痛

7. 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噁心、食慾不振等)

恢復時間:約7天

多數民眾感染茲卡病毒後,僅會有輕微症狀,致死率低,但如果婦女在懷孕中感染,可能導致新生兒神經異常或出現小頭畸形。

屈公病會人傳人嗎?該如何預防?

屈公病是因為遭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感染,並不會人傳人。因此,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根除孳生源,避免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等病媒蚊孳生。

預防屈公病的方法如下:

1. 清除積水容器。

2. 使用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防蚊液。

3.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針對預防屈公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23年11月,批准一款由法國瓦爾內瓦(Valneva)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活性減毒疫苗「IXCHIQ」,適用於18歲以上成人,接種後6個月內的保護效力可達96%以上。

除了IXCHIQ屈公病疫苗外,歐洲藥品管理局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分別在2025年1月30日及2月14日,通過另一款由丹麥生技公司巴伐利亞北歐(Bavarian Nordic)生產的病毒樣顆粒疫苗「Vimkunya」,可供12歲以上民眾接種。根據藥學媒體《Drug Topics》指出,該疫苗在3期臨床試驗中顯示,接種2週後,97%的受試者體內產生中和抗體。

不過,針對相關疫苗的臨床效益,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而目前台灣尚未有屈公病疫苗可接種。

延伸閱讀:

50歲以上半數有肌少症風險 有運動就不會肌少症?醫揭3大迷思

益生菌怎麼吃最有效?何時吃?醫師解析早晚吃法、功效與禁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4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