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淡增持|「錢多多」來都來了 香港金融業重新生?|令兌衷
打風不停市,好像沒有一次真正用得著。港股多交易一日,恒指又多一日可以做今年高位。近排讀到一份大行報告,題為”Hong Kong’s new financial mojo”,內容頗為創新,重點是內地資金好快來都來了,指香港金融業有望重拾活力,似乎值得一寫。
未詳細講之前,先提下周末有篇文章,相信打風很多人可能看漏。財新指,近半年來,「四年多前在香港市中心被人砍伤入院的浙江富商钱峰雷」,其與旗下實控的恒峰國際等多家公司,涉嫌在香港向公眾銷售多項未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集體投資計劃。 他於2025年初以香港「百億大佬」的網紅拍片視頻,高調重回公眾視野。
滙證報告都話,過去香港金融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充當全球資本進入內地的中介人角色:幾十年來,外資和投資者希望參與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紛紛通過香港所提供的法律、財務服務及宜人的營商環境。但這個模式已逐漸式微,當然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內地對全球專業知識和資本的依賴已大幅減少(國際人才反被內捲?),導致香港金融業近年增長乏力。然而,一個新模式正在興起,有望重振香港金融業,就是內地資本流向全球的中介人⋯。
換言之,如果你信這套講法,香港將不再主要服務於流入內地的全球資本,而是乘著內地資本外流的浪潮。這個180度的轉變可能成為本地金融業比過去更強大的推動力,助香港重拾活力。滙證還用了好像總共八張圖去解釋。
例如,內地各「單位」(主要是家庭,但也包括企業和政府)的高儲蓄率。全國儲蓄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自200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但儲蓄總額仍然可觀,更重要的是需看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額,即每年儲蓄超出投資的部份。這部份「資本盈餘」被輸出國外,雖然圖表上差距看似不大,但去年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約45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盈餘的組成正在變化。過去資本流出主要以主權形式累積,例如外匯儲備,十年前這類資產佔內地國際資產的60%以上,而如今已降至約三分之一,對外直接投資(FDI)及對外證券投資的比例顯著上升,反映資本流出的來源從public sector轉向private sector的轉變。而這種「質變」將有利於香港金融業。
因為這些新的資本流量有很大一部份,是通過香港的金融機構作為中介去進行管理。內地的資本流出日益經香港去全球,香港的中介角色正從引導全球資本流入內地,變為越來越多地引導內地資本流出。內地的對外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如銀行存款)的總負債(反映資本流入)自2021年高點以來大幅下降,而資產(即資本流出)則有所增加。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通過香港中介機構流入內地的資本激增,香港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所持有的內地資產,比例急劇上升。但近年來這一比例有所回落,反映出此類中介活動的減少。相反,香港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對外負債(即其借款)越來越依賴內地資金。2015至2017年間,以及2023年以來,對內地的負債比例顯著上升,實際上反映了內地資本通過香港金融機構的外流。
從另一角度看亦印證了這個趨勢:內地的證券投資流量顯示,近年來,資本流入急劇轉為負值,而資本流出則大幅增加。滙證指出,這個變化確認了其核心觀點:與內地相關的資本中介活動(以及香港金融業的角色)正由入變出,即是從資本流入轉向流出。
這對香港經濟為何重要?因為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最重要引擎。金融及保險服務業佔香港生產總值的近四分之一(單是計直接影響)。近年來,該行業的佔比實際上有所下降,反映出中介全球資本流入內地的舊模式已逐漸耗盡,導致香港經濟活力減弱。試想像下,香港能成為內地私人資本流向全球的主要中介樞紐,金融服務業將迅速反彈,香港的活力也將隨之重現。
銀行打開門做生意,當然想做多些「走資」或搬錢生意,但如果在家辦、信託、新富、超高淨值客戶背後,原來都是像外號「錢多多」的錢峰雷那樣的頂流,難怪連財新都問他時「帶你賺錢還是圈錢?」可不知本港監管機構要如何作出超前部署了。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