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國際金融大變天 百業之母迎挑戰
全球新冠疫情改變了企業營商模式及居民消費習慣,同時創新科技高速發展,正衝擊傳統產業,即使是被視為穩賺的銀行業亦不例外。更無奈的是,在美國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中美博弈下,過去國際金融企業奉行的全球化戰略非但不再管用,更變成負累。面對世界經濟與國際金融的巨變,作為「百業之母」的全球銀行業,正面臨重大挑戰!
過去全球化行之有效,國際金融業奉行全球化戰略,業務遍及全球各地,並享受高估值。可隨着中美博弈,美國大施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下,全球化戰略已不合時宜,銀行業務受各地趨嚴的監管,以及地緣政治相關風險打擊。故全球性銀行集團告別過去「周身刀」的發展模式,積極重整戰略,集中核心市場,沽出非核心業務,裁員瘦身,盡可能減少跨地區貿易及監管風險。由大變精的重組業務過程,意味收入與盈利基礎調整,不利短期估值,多數靠匯率因素及股份回購等支持估值,與過去由經濟周期推動盈利增長模式大不同。
當然全球疫情過後,商業及消費模式轉變,網購與居家辦公盛行,對商業房地產市場及傳統零售業的需求結構起了根本變化,也傷及銀行的重大客戶群利益。由地產泡沫爆破與經濟調整衍生的不良貸款風險,仍拖着銀行後腿。同時科企崛起,大量初創企業、新行業誕生,理論上令銀行多了貸款客戶對象,可這些企業更多透過創投基金、私募基金或資本市場融資,皆因這些初創企業處發展期,講的是前景,實際上缺乏營收基礎,難以向傳統銀行取得巨額貸款。可見銀行的客群減少,貸款需求不足,撥備風險上升,持續影響銀行盈利表現,並為估值添壓。
此外,中美如今都在布局穩定幣,勢重塑金融體系。穩定幣以交易成本低廉且快速便捷見著,除了會對傳統銀行息差造成壓力外,也勢流失不少存款及交易量,融資成本上升,利潤率將受擠壓。當大量資金流移往無法追蹤的加密資產和加密貨幣,各大央行將更難拿捏貨幣政策,過去有利率與經濟周期依循營運的銀行業,未來投資價值將更難捉摸,要籌資擴展業務,難度將大增。
歸根究柢,乃商業模式受根本性的威脅。過去銀行業將資金用於支持整體經濟的放貸活動,可未來若營運空間被壓縮,服務宏觀經濟的金融體系模式必得重構。傳統銀行都在積極拓展金融創科,應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雲端運算、人工智能,朝數碼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尋求新客戶群、新商機。可在金融科技方面,要與專注科技發展的巨企平台競爭並不容易,且未來的金融科技發展方向,是金融領導科技,還是科技領導金融,值得深思。
現時仍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業搵食艱難,也面對愈來愈多未知風險,只有推動轉型求存。畢竟宏觀經濟周期正起了根本變化,金融需求仍在,卻不再是銀行業獨享的茶!銀行業得重構在金融商品及配銷兩大領域的獨特角色,冀能在金融科技新賽道爭取席位。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