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變胖還是水腫?易胖體質可能是腎在求救
常常有人說,自己連呼吸、喝水都會胖,其實這個現象的背後,可能是因為代謝功能異常。在西醫來看,肥胖與腎臟問題可能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且是長期的生活習慣所導致;而從中醫觀點來看,中醫師指出,一般搭配穴位按摩、無痛雷射針灸與飲食控制,可以達到保養腎臟的效果,進而達到改善體態的目標。
BMI 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程度 需加入腰圍數據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指出,超重與水腫常見表現為體重增加,但卻源自不同的原因,超重大多為脂肪堆積,是長期生活型態所導致;而水腫則是體液滯留,往往在短時間內出現,例如:早上眼皮腫、晚上腳踝腫,可能與心臟、腎臟、肝臟或內分泌異常有關。
王智賢指出,國人常以 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體態,但 BMI 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所以,也要加入腰圍數據,評估內臟脂肪的累積。根據統計資料,肥胖已被證實與超過 200 種慢性病密切相關,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多種癌症。如何找回健康體態,王智賢提醒理想減重速度為「每週減重 0.5 到 1 公斤,半年減掉原本體重的 5% 到 10%」,且營養諮詢與運動規劃缺一不可。
肝鬱氣滯型體質 可多按摩「大敦穴」幫助調理身體
中醫養生養腎方面,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指出,腎為先天之本,在臨床上常見腎陽虛、腎陰虛,其中,腎陽虛常表現為畏寒怕冷、四肢冰冷、腰膝冷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容易浮腫等。腎陰虛,多表現為潮熱盜汗、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口乾舌燥、手腳心熱、失眠多夢等,中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做治療及調理補腎氣。
此外,搭配穴位按摩、無痛雷射針灸與飲食控制,也能達到改善體態與保腎雙重效果。穴位可多按摩位於腳大拇指近第二腳趾指甲旁的大敦穴,能幫助肝鬱氣滯型體質,調理身體。
賴東淵強調,千萬不要亂吃來路不明的中藥,而且還要注意份量與個人體質的搭配;如果要看診,一定要選擇合格的中醫師。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適當的健保科學中藥,能減少腎臟疾病惡化為末期腎臟疾病風險。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