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殺到埋身 防疫切記慎之又慎
廣東省爆發的基孔肯雅熱近日殺入本港,一名12歲男童較早前和家人到訪佛山時被蚊叮咬,返港後確診感染基孔肯雅熱,也是本港自2020年以來首宗確診病例,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預期再有輸入個案的風險較高,《東呼即應》關注相關情況。有醫生提醒,暫時沒有特定抗病毒藥物治療方法,本港亦沒有註冊相關疫苗,故預防仍以控蚊和防蚊為主,曾到訪高風險地區的市民,有機會帶病毒回港,再經蚊隻叮咬傳播給其他人;有中醫師教大家自製驅蚊香囊。有議員則批評過去本港滅蚊成效不盡人意,敦促當局改善。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指出,基孔肯雅熱的病徵主要是發燒,其次是關節痛,會比較困擾和嚴重,最常影響的關節以腳為主,譬如膝蓋和腳後跟,其餘病徵包括頭痛、肌肉痛、疲倦等,關節痛和其他病徵大部分會在幾天內消散,不過有研究顯示,有小部分病人關節痛、關節炎的狀況可以持續超過幾個月,甚至幾年。另外,有研究指基孔肯雅熱有機會影響味覺,繼而進食時可能會吃出另一種味道。
關於治療方面,林緯遜指暫時沒有特定的抗病毒治療,香港亦沒有註冊相關的疫苗,所以主要以預防控蚊和防蚊為主。林又指曾到訪高風險地區的市民,有機會帶病毒回港,被本港蚊隻叮咬後再傳播給其他人,所以建議相關人士回港14天內繼續做好防蚊措施。
議員楊永杰則批評香港的滅蚊工作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各自負責的範圍進行滅蚊工作,由於劃分太細,導致部門間互相卸責,令滅蚊效果大打折扣。楊期望政府多進行聯合行動,聯合不同的部門同時在各自負責的地方滅蚊。另外現時大部分滅蚊工作採取外判制度,「價低者得」原則下部分承辦商為節省開支,可能選用較低性能的器材,或僱用未經足夠培訓的員工,甚至有機會敷衍了事。
楊永杰續指,雖然相關部門每逢雨季都會加強清理積水,但部分私人地方,或缺乏管理的地方依然難解決問題,認為食環署應該加強巡查私人地方、蚊患黑點,並且票控屢勸不改的業主。他又認為需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協作,例如設立實時預警平台,共享輸入個案的行蹤和病媒監察的數據等。
註冊中醫師莊菁穎表示,基孔肯雅熱屬於流行病,在中醫上屬於疫症定性為「濕熱疫」,初期可以「疏風解表」,比如用銀翹散可以減輕發燒情況,如果再有濕熱內蘊可以加上連花清瘟等中藥紓緩,如果有肢體痠痛則可以加入桑枝,也可以用梔子花浸水,外敷患處也可以減輕關節疼痛。
莊菁穎建議市民可佩戴驅蚊香囊,有些中藥有揮發性香味,蚊比較不喜歡,能達到驅趕蚊蟲的效果,材料可以用丁香、艾葉、白芷、藿香、紫蘇葉以及石菖蒲,每樣10克,打碎後放入香囊,隨身攜帶即可;如果室內則建議放在窗邊、床邊或放在風扇附近,令空氣可以回流在整個室內。另外亦可或將這些中藥材浸泡在1比1的75%酒精和清水之中,兩星期後裝在噴壺中,噴灑在衣物或環境中,但避免直接噴在皮膚上。
莊又指柚子皮去掉外皮後,中間有白色的海綿層,曬乾後切成條狀後點燃可達驅蚊和氣味芳香的效果,橘子皮曬乾再研磨成粉之後,加入艾絨點燃,就會成為盤香,有類似蚊香的效果。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