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行錯路」打亂動力鏈周身痛
【明報專訊】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走路方式可能正悄悄地影響着身體健康?我們常常遇到一些人因步姿不良而引起膝痛、腰痠,甚至肩頸不適。其實,每一步都牽連着一條動力鏈(kinetic chain),從腳掌、膝關節、髖部,一直到脊椎與肩膀,身體每個部位互相配合,才能帶動一個完整、穩定的走路動作。
肌肉失衡 關節磨損
然而,錯誤步姿會打亂這條動力鏈,令身體出現代償(compensation)。若情况持續,就可能造成肌肉失衡或關節磨損。以下是常見的步姿問題(圖一):
圖a. 外八字步(腳尖向外)
這種步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走路時腳尖外翻,會導致膝蓋向內擠壓,增加膝關節內側壓力。髖關節會因此產生過度外旋,導致骨盆不穩或腰椎壓力上升,引發下背痛。
圖b. 內八字步(腳尖向內)
走路時腳尖內扣,容易導致脛骨內旋並產生X形腿。這會迫使大腿內側肌肉過度運用,而臀肌卻逐漸變弱,使得骨盆無法穩定,進而影響整體姿勢。
圖c. 拖腳步或步態無力
這常見於長者或下肢肌力不足人士。走路時,未能提起腳掌至離地而踏前,可能會增加跌倒風險,亦反映出動力鏈中肌肉啟動機制出現問題。
圖d. 單側偏重步姿
不少人因舊患或習慣會把重量壓在某一側腿。這會令一邊髖關節及膝蓋承受過多壓力,另一側則逐漸退化無力,導致骨盆傾斜與脊椎側彎等問題。
拱橋、靠牆深蹲 助改善步態
另外,扁平足者常常同時出現足部內翻,繼而令膝關節及髖關節過度內旋,干擾整體動力鏈,使肌肉出現代償,並增加其他關節的負擔。長久下去,會導致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部疼痛。這種動力鏈失衡會影響足部結構及功能,引發其他足部問題,如足底筋膜炎和拇趾外翻。
以上不良步姿,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是慢性疼痛的元兇。身體就像一個協調的團隊,一個環節出錯,其他部分就要「頂上」,久而久之,整條動力鏈便會失衡。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1. 留意自己走路樣子
請家人幫你從背後拍攝走路短片,或在鏡前自我觀察,看看腳尖方向、步幅是否對稱、身體是否偏斜。
2. 強化核心肌群與臀部肌力(圖二)
動力鏈穩定的關鍵,在於核心肌群與臀部肌肉的運用,透過拱橋(glute bridge,圖e)、靠牆深蹲(wall sit,圖f)、平板撐(plank)等訓練,有助改善姿勢與步態。
3. 鞋子合適有支撐
選擇合適、有支撐力的鞋子,能幫助腳部吸震,減少步行時的不必要壓力。
4. 尋求專業評估
如懷疑自己有步姿問題,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接受步態分析及功能性測試,早日介入可預防痛症及勞損。
走路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全身協調的成果。正確步姿不僅提升行走效率,更是預防慢性疼痛的第一步。從今天開始,留意自己每一步,讓動力鏈回歸協調,走出健康人生。
文:蕭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 物理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