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軟餐翻熱即食 減照顧者壓力
【明報專訊】民以食為天,飲食與呼吸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進食需經多個步驟,才能讓身體吸收足夠營養,當中吞嚥為首要關卡,若未能成功吞嚥,將大大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
長者往往因各種問題令飲食受限制,亦為照顧者帶來煩惱。照顧者Mandy為了讓93歲母親獲得足夠營養並享受進食樂趣,每天用心炮製菜和肉的軟餐。她說,即食軟餐的出現,減輕了不少照顧壓力。
Mandy母親的健康狀况隨着年紀漸長而下降,2022年初入院接受手術清除膀胱結石,Mandy回憶當時情况:「媽媽出院後瘦了很多,體重只有40公斤(約88磅)。幫她冲涼時,兩邊屁股明顯沒有『肉地』。」她努力為母親準備膳食,但母親因牙肉萎縮難以佩戴假牙,飲食選擇受到限制;就連最愛的免治豬肉粥,都由於牙齒不能咬碎,只能在口中咀嚼,之後把食物殘渣吐出。
九旬婆婆吞嚥困難 不足90磅
母親身高1.5米,體重不足90磅,Mandy十分擔心她的健康情况。經社工介紹,Mandy接觸到聖雅各福群會旗下的「盛饌」,盛饌提供7款肉類及11款蔬菜的精緻軟餐,滿足長者一餐所需的蛋白質及膳食纖維。Mandy為母親挑選一款肉類和一款菜類軟餐,再配以親手煲的白粥加蛋花,組合成午餐或晚餐。母親胃口良好,體重逐漸增加了5公斤,讓Mandy感到欣慰。
Mandy是家中主要照顧者,與母親及妹妹同住,沒有聘用外傭。她說:「幸好媽媽願意吃軟餐,讓我多一項選擇,減輕了照顧壓力。」因為她毋須花時間將食物放入攪拌機中,倒模自行製作軟餐;只需將選購好的軟餐解凍翻熱,即可食用,大大節省烹調時間,多出兩小時me-time,讓自己「唞一唞氣」,外出購物及享用一頓午餐。
現在Mandy母親精神良好,行動能力尚可,能使用長者助行車由牀邊走到洗手間。Mandy深知照顧者角色不僅是提供基本生活需求,情感上支持與陪伴亦不可或缺。即使母親合資格入住資助院舍,但Mandy依然堅持只要自己能力許可,每天盡心盡力照顧母親。
吞嚥困難是指吞嚥過程中無法安全及有效地將食物由口腔送入胃部。問題多是由於控制吞嚥的肌肉或神經受損所致,由不同疾病引起,包括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中風、腦損傷等,牙患亦是其中原因。患者可能食慾下降或拒絕進食,面臨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及脫水等危險狀態,若出現這種情况,應由註冊營養師評估及建議合適的營養補充。
食物質地不合適 可致肺炎鯁喉
患者亦需要由言語治療師評估,選擇適當及安全的食物質地。如果進食不合適的食物質地,有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即食物誤進氣管及肺部,又或導致鯁喉,嚴重甚至會致命。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於2017年推出適用於吞嚥困難飲食者的框架,當中有8個等級,由數字0至7區別,分開飲品濃稠度(俗稱杰度)及食物不同質地。等級7為食物原狀,等級6為軟質及一口分量的「碎餐」,等級5為細碎及濕軟食物,又稱為「免治餐」,等級4為糊狀,又稱「糊餐」或「軟餐」,等級3至0則為不同稀杰度的流質。吞嚥困難者經言語治療師評估,按建議選擇適合飲用及進食的等級。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2017年起推廣「照護食」,專為有咀嚼或吞嚥困難人士而設。2023年5月社聯與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合作,公布《照護食標準指引》。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為基礎,配合科學數據及本地適用詞彙,將食物及飲品圖像化劃分為9款照護食標籤,並提供本地烹調方法,讓照顧者、治療師、院舍等不同界別人士透過指引,在製作及購買照護食產品時獲得參考的依據。隨着指引出現,照護食服務擴展至不同界別,例如社會企業、商業機構及連鎖餐飲集團等,共同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
文: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