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學醫與行醫
【明報專訊】昨天我教導了一組醫科生,重點是如何與病人溝通。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需要獨自向病人了解病况,並在病人同意下錄影整個過程。然後我便與學生一起重溫錄影片段,旨在提升他們與病人相處時的態度及溝通能力。整體上我十分滿意他們的表現,無論是問症技巧或是身體語言,在在都顯示他們學醫的熱誠及對病人的同理心。
不止學知識 還要「學做人」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種學習環境是否能夠反映現實情况,其實上述的教學模式只是學醫的入門版,醫學生還需要被分派上「戰場」應對不同的挑戰,而我們的責任便是以身作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了數十載醫生兼教授,我深信現今的醫學教育並不止是灌輸知識,「學做人」更是我們的終身抱負。
然而,醫生的工作態度,甚至是專業操守都是市民大眾愈來愈關心的題目。如果醫學教育不存在重大漏洞的話,問題又出在哪裏?
首先,我仍然深信香港醫生的整體質素是非常高。不是賣花讚花香,多年來我見識過不少地方的醫療服務,我們應該向本地努力不懈的醫護團隊致意。當然,我們不應該因此自滿而忽略自己不足之處。
行醫最厲害是醫生的說話
宏觀上的難題,例如公營服務長期缺乏人手及私營潛在商業利益考慮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有效的政策究竟是需要大智慧去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還是要大無畏去做些可能不受歡迎的正確決定?這並不是我們一般黎民百姓容易明白的決定。
無論醫療問題變得如何複雜,我們都可以從自己做起。撫心自問,我們立志行醫的初心可以因為工作壓力或金錢利益所動搖嗎?人非草木,醫生、病人,以及家屬都有情緒,只是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別人不是自己出氣發泄的對象,要多些易地而處。行醫最厲害的並不是手術刀或先進藥物,而是我們的說話。一句有心或無意的話,往往影響病者及家屬的情緒和對治療的信心。醫生不會行神蹟,但卻可以把安慰、支持和希望帶給無助的人。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