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施工減近60% 促政府加快推出工務工程 勿令建造業餓死
面對龐大財赤,政府卻加大工務工程的開支,由以往900億港元增至本財政年度1,200億港元。但香港建造商會指自1月至今,工務部門共批出40多個主要項目,總值僅300多億港元,即僅三分之一,恐怕不可能達到本年開支的目標,強烈建議政府加快推出工務工程,防止重蹈「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覆轍。
香港建造商會今日(7日)指面對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挑戰及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建造業界正經歷私營工程市場的顯著收縮,第二季私宅施工量僅有2,500伙,只及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而上半年施工量更按年銳減近60%,對本地經濟及建造業造成衝擊,部分承建商已面臨經營困難。
近日立法會的議案辯論及社會各界的共識亦反映,工務工程不僅是利經濟、穩民心的良策,更是維護香港長遠競爭力、提升大眾福祉的重要基石。
該商會指在私營工程下滑之際,持續而有序加大政府公共工程的投入尤為重要。雖然政府
在2025/26年度預算案中表明在未來五年維持平均每年約1,200億港元的基本工程開支,但業界反映實際公共工程項目的推出速度遠低於此預期。據建造業界統計,自今年1月至今,工務部門共批出40多個主要項目,總值僅300多億港元。距離年底尚有不足半年,恐怕已不能實現本年度基本工程開支約1,200億港元的目標。
面對當前嚴峻的營商環境,業界強烈建議政府加快推出各種規模及類型的工務工程,並可考慮加推公私營合作項目,以促進更多私人機構參與公營基建;同時,政府應確保項目適時及有序推出,避免工程量「大起大落」,保障業界穩定發展,防止重蹈「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覆轍。
為維持建造業生態健康,該商會促請政府在規劃工務工程時,能平衡大型、中型及小型項目的比例,並提前規劃人力資源需求。這不僅能為不同規模的承建商提供生存空間,亦有助穩定就業市場。
該商會又指業界明白政府在財政管理上的審慎態度,然而財政赤字不應成為叫停或縮減民生工程的理由,相反地,應將項目投資視為激活經濟的「活水」,增強市民與業界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期望政府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及協作,共同檢視和優化工務工程的項目比例、規模和優先次序,確保每一分公共資源能「用得其所、用得其時」。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