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博客|為股市變局做好準備|陳偉文
面對貿易緊張形勢,各大國家和企業正積極尋求降低風險的方法,加速了「去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我們認為,這種結構性轉變將為投資市場帶來深遠影響。過往備受追捧的資產類別未必能維持其吸引力,相反,新的投資機遇正在浮現,這對於環球股票投資者而言尤為關鍵。
增長股動力減弱
特朗普總統執政前股市格局已開始轉變,而其貿易政策更加速了這一趨勢,投資者的焦點從美股擴展至其他市場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際股市普遍跑贏美股,這趨勢在關稅政策持續影響美國企業及消費者信心的情況下可望延續。同時,昔日推動美股上升的「科技七雄」 1 效應逐漸減退,科技股與其他板塊的盈利增長差距正在收窄。因此,我們認為投資美股時值得放眼美國股市的各大主要行業和板塊,而非聚焦少數股份。
在地緣政治格局重塑之際,資產估值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雖然科技板塊的長期投資前景依然可觀,但人工智能、數碼媒體、線上零售與雲端運算的爆發性增長已趨於平緩,相關企業估值或面臨調整壓力。相反,在通脹持續偏高的環境下,包括能源、原材料及工業等價值型板塊有望重獲市場青睞。
開拓美股以外的投資版圖
過往每逢經濟增長放緩,美股表現相對穩健。然而,我們認為此輪市況有所不同。當前經濟結構性轉變,加上關稅推高通脹壓力,令聯儲局短期減息空間受限。相比之下,歐洲及其他國家的央行仍有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空間。
德國最近一系列政策轉向——包括解除國防支出限制,並宣布設立高達5,000億歐元的基建基金,預期將為歐洲經濟注入動力,並為當地股市提供支撐。考慮到歐洲股市當前估值相對便宜,加上減息機會較大,使歐股的投資價值較美股更具吸引力。
另一投資亮點在於新興市場,其中包括中國股市。在投資中國股市時,投資者值得留意尚未被市場充分發掘的新興企業,放眼市場主流龍頭股以外的優質企業,以把握中國經濟增長及顛覆式創新帶來的長遠機遇。
總括而言,在當前市場格局下,股票投資機遇日益擴闊,市況波動亦帶來更多錯價機遇,單靠被動追蹤指數的策略或已不合時宜。投資者應採取主動式管理方針,透過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提升風險調整後回報。
普徠仕大中華區分銷業務高級董事 陳偉文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