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揭李小龍「金槍不倒」之謎 提出急救過程三大疑點
無綫新聞主播方東昇與黃曉瑩主持全新節目《真相猜・情・尋》,昨晚(21日)播出首集,以1973年猝逝的功夫巨星李小龍為主題,追查其離世真相。節目翻查法庭文件、解剖報告、證人供詞,以及從未曝光的搶救經過,重組案發當日時間線,並訪問當年參與搶救的醫生,釐清坊間多個流傳數十年的說法。
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深夜猝死,終年32歲。據嘉禾電影公司老闆鄒文懷當年最初向傳媒表示,他原本約了李小龍與朋友在尖沙咀吃晚飯,收到李小龍太太李蓮達電話指丈夫昏迷,鄒文懷到達李小龍住所將其送往浸會醫院,再用私家車轉送伊利沙伯醫院。但幾日後,事件出現戲劇性發展,有傳媒透過救護車出車記錄查到李小龍是由影星丁珮家中送至醫院,消息轟動全城。記者追訪丁珮,她指事發當日並不在家中,幾日後鄒文懷與丁珮改口李小龍前往丁珮家中討論劇本。
節目引述當年多位出庭作供人士的說法,除鄒文懷,還有影星丁珮、李小龍太太李蓮達、急救醫生朱博懷、救護人員及伊利沙伯醫院醫護人員等,重組李小龍當日下午至深夜的關鍵時序。
資料顯示,當日下午,李小龍與鄒文懷前往丁珮位於金鐘的住所,商討電影劇本。傍晚時分,李小龍表示頭痛,服用了丁珮提供的止痛藥,之後在她的房間休息。晚上8時左右,鄒文懷離開,準備與其他朋友晚飯,期間丁珮曾兩度致電鄒文懷,稱李小龍仍未醒來。至晚上9時45分,鄒文懷返回丁珮家,發現李小龍無法喚醒,隨即由丁珮聯絡私人醫生朱博懷求助。
朱博懷在節目中被引述於死因庭的供詞,表示當他抵達時,李小龍已無呼吸及脈搏。他決定將李小龍送往設備較佳的伊利沙伯醫院,並未選擇距離較近的醫療設施。節目又指出,當年死因庭裁定李小龍死於「不幸」,並傾向相信他對含阿士匹靈的止痛藥出現過敏反應,引發腦水腫致命。
節目亦訪問有份參與解剖李小龍過程的麥海雄醫生,他指李小龍肌肉分明、遺體外觀正常,對坊間盛傳的「金槍不倒」等說法一一否定,直言:「嗰啲人好誇張,譁眾取寵。真係唔覺遺體有咩特別。」
此外,衞生署法醫科前主任顧問醫生潘偉明亦在節目中表示,從李小龍的解剖報告來看,並無證據支持其死於「馬上風」的說法。他指出,如猝死與性行為有關,通常會在解剖中發現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跡象,而李小龍的報告未見相關異常。
然而,當年在伊利沙伯醫院負責搶救李小龍的麥海雄,在憶述急救過程時,亦提出三大令他感到疑惑之處。
第一,朱博懷醫生反應異常。李小龍被送院時由朱博懷陪同,但麥海雄憶述,當他接手急救時,朱博懷並未主動交代病人狀況,只是站在一旁,「樣又冇乜表情,又冇行埋嚟同我講,佢企喺度好似路邊行人咁若無其事」,令他感到詫異。
第二,鄒文懷講錯出事地點及經過。麥海雄指,當時李小龍太太蓮達在場,但英文溝通較困難,鄒文懷便主動表示熟悉李小龍病情,並稱李小龍是在自己家中突然喊頭痛後昏倒。麥海雄遂根據其說法,在「死亡紙」上寫上腦出血為死因,但事後從報章才知李小龍實際是在丁珮家中出事。解剖時更發現,腦中樞根本無血。
第三,家屬及親友無人查問死因。麥海雄表示,當晚沒有人主動向他查問李小龍為何死亡,亦沒有人追問急救情況,這與一般家屬反應不同,「一般嚟講家屬應該好哀傷,有啲親戚會追問,但係冇人問我,冇人問我就唔講。」
他坦言,事後檢討這些誤判源於自身經驗不足:「我唔敢話(畀)人誤導,只係怪自己唔夠『老練』,諗唔到個世界咁複雜。」
節目又揭露,當年美軍亦曾參與調查李小龍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