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型到高齡者失智,37萬患者卻不到1%有合適照護空間 我們準備好了?
「失智可以預防,但你知道他失智了嗎?」多數家庭開始照顧時,不是從確診開始,而是從長輩迷路、情緒激動、反覆跌倒才驚覺出問題。為因應快速高齡化和失智人口攀升,立法院厚生會、立法委員林月琴辦公室共同主辦「失智症倡議推動委員會」,集結醫界、社福界、長照機構與學術界的專家,從診斷、照顧、住居、制度到法規,揭開失智照護的困境與出路。
確診 是照顧的起點卻也是斷點
「失智可以預防,但怎麼知道他失智了?」多數家庭開始照顧時,不是從確診開始,而是從長輩迷路、情緒激動、反覆跌倒才驚覺出問題。
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指出,診斷流程冗長、醫療資源不足,讓早期確診困難。他建議,將失智症納入健保四癌篩檢系統,成為「第五篩」,才能讓患者在早期就被發現、被追蹤。
有這麼多人 卻沒地方住?
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陳柏宗提出數據警示,目前台灣約有 37 萬名失智者,但專為失智設計的「失智專區床位」只有 2,531 床,占比不到 0.68%;團體家屋也僅能服務 336 人,佔比不到 0.1%。
大多數失智者被安置在一般機構,照護人員未受專業訓練、空間非友善設計,風險高、品質不穩。「這是我們的政策本來就預期的結果嗎?還是因為沒資源只好混著住?」
賠了幾億也想做 卻沒人撐得住
「我蓋了三間團體家屋,賠了好幾億。」黎世宏呼籲,應該讓團體家屋納入健保支付與補助制度,讓願意投入的人不會虧到退出。目前全台不到 40 間團體家屋,「政策講了十幾年,推不動,是因為沒有誘因。」
照顧要友善 空間也要能走動
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指出,失智症照護不能只談服務與人力,「環境的友善改造才是讓患者活得有尊嚴的關鍵。」
她舉例,一位長輩原本每週只能搭 3 次公車、需人陪同,在公車設計改造後,一週能自己搭 6 次、不需陪同,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這樣的空間設計對不只對失智者,也對高齡者、視障者都有幫助。
她也呼籲,目前推行多年的友善天使、友善社區應該建立回訓制度與標準化模組,並進一步推動「尊嚴照護環境」理念。
針對年輕型失智者,也應在六都設立分齡專屬服務據點,才能讓失智照顧真正走向分級與精緻化。
不只「忘東忘西」是可能逐漸走向終點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英國、日本、澳洲等國,失智症早就列入十大死因,甚至在日本已是第一死因。
但台灣因分類混亂與病歷書寫習慣問題,失智症「被拆散」到其他分類,如血管型失智、阿茲海默症,導致失智真正的死亡風險被嚴重低估。他呼籲應修改統計編碼與醫師訓練,讓死亡原因寫得清楚,也才能讓決策看到現實。
汙名 讓我們不敢寫出真相
徐文俊指出,很多家屬不願意在死亡證明上填「失智症」,擔心是負面意義,被認為汙名化。也有醫師因為資訊不足、不了解患者病史,直接略過失智背景。「但失智症是需要被正視的疾病。願意寫出來,政策才能看到它的嚴重性。」
政策不能只放在長照裡
徐文俊表示,長照系統雖努力多年,但失智症的問題橫跨醫療、社福、健保、居住、交通等部門,若沒有跨部會整合,就會出現制度斷鏈。
他建議,應仿效先進國家,設立行政院層級的國家級推動小組,並推動失智症專法,讓政策有法源依據,經費分配清楚、責任單位明確。
文、攝 / 楊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