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醫療生態惡化!衛福部首任部長邱文達打破10年沉默,提3大建言
台灣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高齡化、少子化,以及健保開辦30年來最嚴重的醫護離職潮。衛福部首任部長邱文達打破沉默,接受《康健》專訪, 這也是他10年來首度接受台灣媒體越洋訪問,將從美國從事醫院管理工作的深刻體會,歸納出最值得台灣借鏡的3面向,盼有助醫療人力補血,重塑健康的醫療生態。
10多年前,神經外科醫師、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邱文達成為首任衛福部部長,他扛下5大皆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與護理人力荒的重擔,借助二代健保上路之初較充裕的安全準備金,發津貼、提高支付標準,力推能減少醫糾濫訴的法案與補償制度,暫時堵住人力流失的大洞。
卸任後,邱文達因來自彰化的吳元煌醫師邀請,赴美國加州擔任仁愛醫療集團(AHMC)共同執行長,與集團創辦人吳元煌共同管理10家醫院。邱文達學習醫院管理之餘,默默關心台灣醫療生態發展。
眼看台灣正經歷健保開辦30年來最嚴重的醫院離職潮,邱文達破例接受《康健》專訪,這也是他10年來首度接受台灣媒體訪問,談到美國醫療體系有3方面做法,或許能有助止血這次人力荒,重塑健康醫療生態。
1. 救護理:提高起薪與津貼,健全專業晉升制度
全世界的醫療產業都缺工,但台灣情況確實較為嚴峻,必須更加重視人力短缺的問題。邱文達指出,台灣每萬人有23名醫師,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的37名,美國的28~36名。台灣每1萬人僅有80名護理人員,低於OECD的92名、美國的106名。
美國護理教育強調實證基礎與專業自主,提供完整的進修與執照制度,有助發展職涯發展與臨床決策能力。嚴格的晉升制度上,除了有初階的職業護理師(LVN)、註冊護理師(RN),還有更高階的專科護理師(NP)、護理實務博士(DNP)、醫師助理(PA),能問診、開藥,整體薪資約是台灣的2.5~3倍。
美國許多大型連鎖藥局都附有門診,那裡看不到醫師,只有NP和PA,護理師在基層醫療與慢性病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醫療院所裡也有許多外籍護理師。建議台灣可以考慮在不影響本國人就業的前提下,有計劃地開放合格外籍照顧服務員與醫療助理。
邱文達建議,未來應推動護理專業的法制化、角色重塑與教育改革,使護理能真正發揮核心照護與管理力量。此外,他認為要調高起薪與津貼,建立臨床職涯晉升制度,讓專業有發展路徑,也能賦予人成就感與榮譽感,這些都有改善護理人力短缺的現況。
有了各司其職的專業人員,更要導入AI與智慧工具,例如生成式AI處理病歷記錄等例行事務,可協助掛號、初步問診、解釋報告、判讀檢查結果等,節省大量工時,讓人力回歸照護現場,專注於病人,執行更高價值的專業工作。
2. 救急診:緊急照護中心接手輕症,讓急診室專心救命
台灣急診面臨壅塞與資源緊縮的問題,美國也是,但過去10多年來,情況已改善許多。邱文達分析,美國急診醫療持續轉型,當專科醫師離開醫院、自行開業,不只能開診所,也可以開一家緊急照護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
美國已有1萬多家UCC,每年服務上千萬名輕症病人,每間醫院附近都有2~3家,UCC能做影像檢查,也有遠距醫療。不過,依照政府規定,UCC僅處理10多項小病小傷,例如感冒症狀、輕微外傷,較嚴重者會轉診至醫院。UCC通常在清晨、深夜、週末開診,甚至24小時營業,費用只有醫院急診的五分之一,能有效吸引原本湧向急診的輕症病人,急診總是爆滿的台灣醫學中心可以考慮借鏡。
3. 救健保:落實價值導向支付,從醫院到診所垂直整合照護
健保開辦30多年來,給付規則主要是論次計酬,導致醫療行為過度,卻忽略了預防與整合照護。邱文達建議,支付制度要從「做得多」轉向「做得好」,也就是朝「價值導向支付(VBP)」改革。像是論人計酬的家庭醫師制度、特定疾病的包裹給付(Bundle Payment)、論質計酬(P4P)、責任照護組織(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重點是獎勵醫療品質,而非按服務次數付費。
邱文達表示,美國已有超過7成醫院加入集團化運作,透過水平與垂直整合,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擴大服務範圍。以責任照護組織(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為例,ACO垂直整合診所、小醫院、大醫院,臨床資訊系統互相串聯,保險公司給付的對象是整個ACO。各層級院所共享給付,更有誘因做好「協同照護」,不僅能節省醫療費用,病人就醫、轉診都有系統可循,更加方便。
針對勵醫療品質的衡量,美國已經發展出嚴謹完備的方法,結果隨時公開更新,具備高度公信力。邱文達指出,有4家大公司專門接受醫院委託,進行4大面向的評量:成本效益、醫療結果、醫療流程、病人滿意度。受到這些指標影響的給付額度很高,是以百萬美元為單位,所以每一個醫療單位都拚命要達標,也會密切注意其他競爭者的成績。
我們需要一場「以人為本、以數據為證」的管理革新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療制度,唯有虛心學習別人長處、避開錯誤,才能逐步打造優質體系。」邱文達強調,他不是提出完美答案,而是提供一個起點,讓大家思考下一步如何能走得更遠。台灣正面臨高齡、缺工、健保壓力、數位轉型等前所未有的挑戰,盼望這些改變呼喚我們放下慣性,參考新治理觀念與工具。
回顧在美國這10年,邱文達發現,美國醫療生態雖然是市場導向,卻能兼顧品質與責任、做到跨專業團隊整合,同時績效評估、財務與照護設計,都以病人為中心。他說,台灣或許正需要一場「以人為本、以數據為證」的管理革新,參考國外制度的優點及強項之後,可望在本土脈絡下,發展出屬於台灣的醫療創新路徑,建立更有韌性的健康體系。
(本文諮詢專家:衛福部首任部長、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美國AHMC醫療集團共同執行長邱文達)